“別了,,鐵道部!”這句話,,正在海內外網站上流傳,。 10日披露的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方案,涉及諸多部門的調整,、整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鐵道部的去留,。與共和國同齡的“鐵老大”即將走下歷史舞臺,,意味著這次改革,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加快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 從歷史上看,,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雖然幾經調整,但鐵道部一直和中國人的交通出行密切相關,,為國家建設立下汗馬功勞,。近些年,中國鐵路亦有長足發(fā)展,,“天路”,、高鐵堪稱亮點。但是,,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化,,鐵道部“政企不分”問題愈加突出,利益固化的危險正成為改革藩籬,。政企分開,,轉變職能,讓政府機構更有效率地服務社會,是這輪機構改革不再保留鐵道部的根本目的,。不只鐵道部,,在這輪改革中,國務院再度“瘦身”,,人們有理由相信,,“大部制”將催生一個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中共十八大明確要求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這份根據(jù)黨中央部署,經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反復比較論證形成的改革方案,再次傳遞出清晰的信號——新一屆領導班子將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氣與智慧,,面對各種阻力,,破解改革難題,。 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套制度設計或者機構的設立,都是要解決當時的問題,,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時,這些制度必然隨著時代變化演進,,只不過,,在每個具體的歷史節(jié)點上,原有的制度不會自覺自愿地“歸隱山林”,,反而老想著“發(fā)揮余熱”,。比如漢代選舉孝廉,最初也突破貴族政治的壟斷,,成為政府和社會的互動渠道,,但是,這種制度漸漸又造就出一個門閥新貴族,,長期阻滯社會的活力——為體系提供活力的機制漸漸不能發(fā)揮作用后卻依然存在,,缺少自我更新的動力,影響體系的健康運行,。這不妨視為一種“制度的惰性”,。這種惰性,中國有,,西方也有,。歐洲福利國家的制度設計,在很長時間內為人稱道,,但面對歐債危機,,它們也必須正視高福利帶來的諸多問題,,迫切地尋求改革措施。 因此,,當某一制度不再能夠有效服務于更根本的目的時,,改革就會應運而生,先用無形的觀念,、后用有形的措施,,去沖擊制度惰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務院機構已經過六輪改革,,形成了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組織架構和職能體系。然而,,現(xiàn)行行政體制仍存在許多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地方,,國務院部門在職能定位、機構設置,、職責分工,、運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無不需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制度機制特別是職能轉變加以解決。 這次改革直面一些事關重大,、社會關注的難點,,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必然產生深遠影響。改革重在向市場,、社會放權,,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嚴格事后監(jiān)督,,都意味著中國將尋求對制度惰性的突破。因為對許多部門來說,,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一些具體利益,,“放權”意味著“讓利”,所謂“改革就是割自己的肉”,,這一比喻形象地道出了改革攻堅的難度,。 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十八大以來,從八項規(guī)定轉作風到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職能轉變的種種措施,民眾期待中央在改革“深水區(qū)”里,,有更多穩(wěn)健的出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