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媒體報道,有廣東省政協委員在提案中提出,凡涉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媒體或管理部門應設專家進行監(jiān)審,今后刊播必須通過監(jiān)審人員的審核,,原因是“一些相關報道過于偏頗和夸大,使相關行業(yè)形象受損,,加劇了公眾的恐慌和社會質疑,,產生了明顯的負面作用”。 現實中,,確實有少數媒體為吸引眼球夸大事實,,這種做法必須受到公眾譴責和相應處罰。但是,,相對于一些報道的“偏頗”和“夸大”,,公眾更憂心的恐怕是食品安全專家的“監(jiān)審”。近年來,,伴隨著食品安全領域事件頻發(fā)的,,是專家群體的公信喪失,而非媒體底線的失守,。 還記得毒膠囊事件爆發(fā)時,,曾有專家大發(fā)宏論“一天吃六個毒膠囊沒事”,近期的白酒塑化劑風波中,,也有專家為涉事企業(yè)背書,,稱塑化劑標準本來就不科學,“三聚氰胺都基本無毒”,,況塑化劑乎?這些讓公眾“莫名驚詫”的發(fā)言者,,都有楚楚衣冠和赫赫名頭,,如要成立媒體的專家監(jiān)審,想必都是重要人選,? 比“少數媒體夸大”更危險的是一些體制內食品專家與行業(yè),、企業(yè)利益捆綁、同流合污的現狀,,這種現狀使權威聲音受到普遍質疑,,進而使公眾在信息甄別中無所倚仗,真正產生了“明顯的負面作用”,。如果真制定所謂食品專家監(jiān)審制度,,如何保證監(jiān)審專家與涉事單位利益無涉、立場公正,?在公眾監(jiān)督缺失的情況下,,又如何保證這種監(jiān)審不被利用操作,,變成控制媒體、防民之口的閘口,,甚至成為食品安全信息瞞報,、謊報的始作俑者或幫兇? 食品安全報道應講科學,、講證據,,這個想法的初衷沒錯,但這樣的提案明顯將“專家監(jiān)審”理想化了,,也將一些“媒體夸大”的作用夸大了,。就普通人的感覺而言,近年來坐實的食品安全報道要遠多于所謂“夸大的報道”,,而所謂夸大其實多是對民眾情緒的附和與變相表達,。 坦率地說,今天中國的社會管理,,最缺乏的是公開交流,、對話抑或交鋒的平臺,而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陷,。公眾在這個平臺上表達對食品安全的質疑和憤怒,,業(yè)內專家也一樣可以在此大聲反駁和辟謠。這種博弈賦權雙方,,真理自會越辯越明,。細究起來,那些形象受損的行業(yè)多屬自殘,,并非媒體之過,,傳媒生態(tài)的不成熟不能成為阻止這種辯論的理由。 “專家監(jiān)審媒體報道”的提案或許展現了這樣一種現實,,太多的官員和依附于官員的專家學者有“上位者”心態(tài):老百姓需要我們告訴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理性,、什么是盲目,。其實,公眾只需要專家們適時,、公正地發(fā)聲,,提供科學權威的視角,至于公共理性,,還是在平等參與公共生活,、公共博弈中逐漸鍛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