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實的沒有水分的增長,,就是沒有產能過剩的增長,。這就需要改變投資結構,由政府和國企為主轉向以民間投資為主,。所以,,不存在消費拉動經濟的問題,,只存在放開投資的問題,,中國經濟真正的問題,是結構問題,,是沒有根據市場經濟的平等原則對待所有市場主體,。 2012年,對中國經濟是個特別的年份,,帶有標志性的意義,。有人說,這是中國經濟最復雜的一年,,也有人說,,這是最困難的一年。為什么一直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突然之間變得這么復雜這么困難,?如何才能不復雜,不困難,? 1979年以來,,除了個別短暫時期,中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一直名列前茅,。這種快速增長,,得益于開放�,?傮w來說,,中國經濟是以開放促進內部改革,而回望過去的30多年,,中國的外部環(huán)境總體一直穩(wěn)定,,美國、歐洲等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經濟表現(xiàn)良好,,尤其是美國,,發(fā)生了若干次重大技術創(chuàng)新甚至可以說是技術革命,如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等,。這些技術創(chuàng)新和革命,促使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大大加深,,產業(yè)格局重新劃分,。美國大踏步放棄制造業(yè),轉而發(fā)展高技術和金融等高端服務業(yè),。恰在此時,,中國把握住了這個重大機遇,擴大開放,承接了美,、歐等發(fā)達國家放棄的制造業(yè),,成為世界新的制造業(yè)中心。 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除了制造業(yè)的崛起,,還有產業(yè)鏈的形成。技術的擴散和就業(yè)的持續(xù)增加,。如果沒有開放,,沒有出口的拉動,廣東不可能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珠三角,、長三角不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民營經濟也不會星火燎原,,占全國GDP的二分之一以上。出口的持續(xù)擴大,,造就了中國民營經濟的質變,,從而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沒有開放,,就沒有今日中國經濟的強大,。 因此,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繁榮,,正趕上了世界經濟的好時光,,這是很幸運的。但是,,依賴外部的增長,,畢竟有很大風險,對于大國尤其如此,。2008年之后,,國際金融危機一來,歐,、美經濟都出了大麻煩,,中國經濟增速也隨之逐年下滑,從14%的最高峰,,下降到2012年的7.5%左右,。 為應對外部環(huán)境的劇變,我們采用了凱恩斯主義的刺激計劃,,從4萬億,、產業(yè)振興計劃到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這些政策都有效,,而且保證了中國經濟不至于硬著陸,。只是,,一切刺激需求的政策,都只能是短期的,,而經濟的長期安瀾,,必須依賴自身肌體的健康。 調整結構,,增加內需,,已是共識。但是,,增加什么樣的內需,,如何增加內需,迄今卻仍未取得共識,。4萬億投資和各種產業(yè)振興計劃,,都是增加內需的作為,效果昭彰,。但是,,經濟增長是以產出衡量,不是以銷售衡量的,。所以,,產能過剩與經濟增長是同時發(fā)生,甚至互相促進的,。因為政府和國企主導的投資,,并非以盈利為根本目的。所以,,在鋼鐵產能已過剩三分之二,,還在大干快上鋼鐵基地,因為一個基地就可以為一個地方貢獻幾百億甚至更多的GDP,。我們還看到高鐵的大躍進,,以及其中的權錢交易。高鐵固然有好的一面,,比如速度快,,但動輒幾千億的高鐵項目,機會成本有多大,?由此產生的收益是否太少,?浪費又有多大?將來的債務和虧損怎么彌補,?這個在決定投資時,,恐怕是考慮不夠的。 產業(yè)振興計劃,出臺了十幾個,。但是,,哪些產業(yè)是新興產業(yè),哪些是該淘汰的產業(yè),,哪些有前途哪些沒前途,,都是十分復雜的問題,幾乎不能預測,,必須交給市場,,交給真正的企業(yè)家去決策并承擔風險,不能由政府有關部門開會決定,。光伏產業(yè)就是個典型例子,。有關部門認為,光伏是高科技,,是環(huán)保的,,應該獲得支持,于是各地一哄而上,,產品過剩如山,,價格急挫,,出口也出不去了,。這就是前文所說的大國之難。一個小國,,即使家家生產光伏,,也不至于產能過剩。而在中國,,各地方政府追逐GDP沖動的結果,,就避免不了多輸的局面了。何況,,沒有核心技術的光伏產業(yè),,并非高技術,更非環(huán)保產業(yè),。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追求真實的沒有水分的增長。真實沒水分的增長,,就是沒有產能過剩的增長,。這就需要改變投資的結構,由政府和國企為主轉而以民間投資為主,。 當外部經濟環(huán)境好的時候,,國企投資的弊端往往被遮蔽了,當外部環(huán)境變糟,處于下游的民企度日艱難之時,,這種艱難慢慢會傳遞到上游,,所以,今年國企的日子也難過起來了,。國企和民企對于資源,,尤其是金融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爭奪,就公開化了,。傳統(tǒng)的做法,,總是向前者傾斜。一系列對民營經濟的照顧政策,,往往因為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而形同虛設,,如新非公經濟36條。不能不說,,所謂經濟情況復雜和困難就是這樣來的,。 現(xiàn)在要求以消費為主拉動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是有道理的,。消費需求跟投資需求的區(qū)別在于,,消費需求具有終極需求的性質,是更實在的有效需求,。但是,,消費拉動經濟這個說法,是不準確,、不科學的,。因為,經濟增長是生產概念,,不是消費概念,。沒有投資,就不可能有經濟增長,,而且投資中的很大部分,,會成為人們的收入,會變成消費,,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不可把投資和消費對立起來,,人為減少投資,,只會把經濟拉下來。另一方面,,消費取決于可支配收入,,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收入來自市場,如果市場是正常的,,則消費總量就是確定的,,不是說增加就能增加的。經濟學理論也證明,,消費在經濟中的總量和貢獻基本穩(wěn)定,,不存在消費不足的問題。與其說消費不足,,不如說,,是收入太少,或者顧慮太多,,比如社會保障體系的殘缺,,會讓人們減少即期消費。 也就是說,,不存在消費拉動經濟的問題,,只存在放開投資的問題,消費是個人自主行為,,根本拉動不了,。消費在GDP中比重的增加,是經濟發(fā)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既要增加消費又不會影響經濟增長,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放開民間投資,,讓民企自由進入投資領域,這既可增加居民收入,,也能擴大投資,并且提高投資效益,,減少產能過剩,。 概而言之,中國經濟真正的問題,,就是結構問題,,實質是沒有根據市場經濟的平等原則對待所有市場主體。所以,,中國經濟最需要的是平等,。這樣,即使外部環(huán)境變差變糟,,中國經濟也能保持有質量的,、真實的增長,。 這是2012年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