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起到2020年,,我們不必對經濟增幅過度敏感。真正有賴全社會上心并各盡其能的是繼續(xù)咬牙調結構以改善增長質量,。 日前,,有財經媒體搶發(f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于12月召開,明年GDP增長目標或定7.5%”的預測報道,。報道沒提開會具體日期,,也沒披露“或定7.5%”的消息源。 但這則報道大抵是靠譜的,。第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每年大都在12月開;第二,,“十二五”規(guī)劃確定的年均增幅只需7%就已達到調控目標,,今年前三個季度是7.7%,第四季度邁步上行通道已不存懸念,。由此而論,明年“或定7.5%”一點都不消極,。 依據前三個季度的數據,今年經濟增幅肯定低于去年。但今年經濟增長質量比去年有所改善,。前三個季度7.7%的增幅,,尤其是第三季度7.4%的“谷底增速”,建立于對“兩大泡沫”的主動擠壓:其一,,各地主動或被動地淘汰落后產能,,致使全國前三季度“減排”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4個百分點;其二,,繼續(xù)對樓市采取限購和限貸,,寧可犧牲一到兩個百分點的GDP增幅,也不讓樓市調控再度半途而廢,。此外,,外需不振雖不受中國左右,但也為中國結構調整包括外貿結構調整提供了“借力發(fā)力”,,逼迫外貿企業(yè)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逼迫外貿公司調整出口結構開墾新興出口市場。 照常理講,,淘汰落后產能不可避免會影響到存量就業(yè)崗位減少,。今年前三個季度實際新增就業(yè)人數1024萬人,提前一個季度超額完成年度900萬的就業(yè)任務,。新增就業(yè)崗位強勢猛增,,在于結構調整已開始釋放部分成效,。 舉例而言,,今年前三個季度,消費增速14.1%,,服務業(yè)增速13.2%,,已明顯快于同期GDP的增速。再有,,前三個季度7.7%的GDP增幅中,,內需拉動貢獻4.2個百分點,投資拉動貢獻3.7個百分點,,外貿則拖后腿0.4個百分點,。這三個數據隱含有兩個積極變化:一是內需拉動首度超過投資拉動;二是快速發(fā)展的服務業(yè)為社會提供了出乎年初預料的大量就業(yè)崗位,。以上幾個方面初步顯現的結構調整成效,,既來之不易又難能可貴,是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改善的客觀外化,。 經歷了30年年均增幅過9%的高速發(fā)展,,國人已對輕“質”重“量”的發(fā)展思維產生了心理依賴和習慣定式。一旦經濟進入7%-8%的平穩(wěn)發(fā)展區(qū)間,,在輿論看來就成了明顯失速,�,?森h(huán)顧整個世界,今年前三個季度7.7%的增速,,放在國內可看作為“中速”,,若比對各國則依然是高速。 假定“十二五”后三年乃至整個“十三五”時期,,經濟保持年均7%-8%的增幅,,對主要靠地方政府推動的結構調整,就既能保持一定壓力,,又能保持一定彈性,。所謂壓力指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所謂彈性則指給地方政府一定回旋余地,。也即,,在經受一定程度的疼痛之后,對于7%-8%的年度增長目標,,只要努力一把,,各地皆有完成甚至適度超越的可能性。 十八大提出,,2010年-202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翻番目標,。按照已實現的增幅,從明年到2020年間,,中國經濟只需保持年均增長6.8%,,十八大目標就可如期實現。而倘若“十二五”后三年年均保持7.5%的增幅,,那么“十三五”時期只需保持年均6.5%的增幅,,十八大目標即可實現。所以,,從現在起到2020年,,我們不必對經濟增幅過度敏感。真正有賴全社會上心并各盡其能的是繼續(xù)咬牙調結構以改善增長質量,。 可見,,我們真該關心的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這須等到會議召開后才能見分曉,。但不管作何定調,,繼續(xù)調結構、促轉型,、提質量一定是貫穿基調之主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