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援引一家世界知名機構的調查報道,,在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6萬名職場人士中,,中國內地上班族在過去一年內所承受的壓力,,位列全球第一,。認為壓力高于去年的占75%,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別以80%,、67%排在這一調查結果城市排名的前列,。 事實上,稍早前的另一項調查也佐證了這樣的壓力,。據媒體報道,,一項內容為“月薪多少會讓你在相應的城市生活不惶恐”的調查顯示,,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需要9000元左右,,成都,、大連等二線城市則在5000元上下浮動。 9000元才不惶恐,,這讓很多人質疑,,認為是在矯情。然而,,在都市工作的人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不僅僅只是來自物質壓力,,同樣也來自因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而伴生的精神壓力。高房價和高物價讓其感到現實壓力,,未來的父母養(yǎng)老,、孩子教育等趨漲剛性支出讓其感到未來壓力。在這雙重壓力之下,,想不登上壓力榜首都不行,,也讓9000元這樣一個高薪才能勉強鎮(zhèn)住對生活的惶恐。 將調查與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聯(lián)系起來閱讀,,這感受會更全面一些,。距離年底還有兩個月,將在12月出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毫無疑問將一直保持話題的熱度,。方案一直是閉門制定,,雖然有媒體陸陸續(xù)續(xù)曝出了些許細節(jié),但公眾對方案的印象只能是盲人摸象,。盡管如此,,對于透露的控制壟斷收入和提高低層收入的方案目標,大抵跟公眾的感受認識咬合住了,。對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人們的關注度主要在“控高”和“提低”上,自然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方面就留下了盲點,。正如上述兩個調查所指,,“壓力山大”和9000元才不惶恐,都是中等收入群體的“苦悶”寫照,。 中等收入群體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消費的壓力。一個消費型經濟的形成,,最主要的就是中等收入群體敢于消費,、能夠消費,。這是一個有著不斷消費者升級需求的群體,從衣食住行到教育文化旅游,,都是有效的,、真實的、終極的需求,,從制度上放大這樣的消費,,我們的投資才不是跌進效率遞減的陷阱,我們的出口貿易才能夠禁得起外部市場環(huán)境的風吹草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其重要性不會低于“控高”和“提低”。 高中低,,三個目標,,一個方案都要兼顧到,不太現實,。事實上,,從來就不會有一個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方案,,不可能說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來之后,,所有人都俱歡顏。再怎樣完善的方案,,都只是一個二次分配的方案,,都只是對收入差距的修補,而不能讓收入差距在各階層人們心中得到認同,,因為收入差距的最大源頭,,在于初次分配的效率扭曲,在于初次分配中個體或者低收入群體就已處于弱勢,。因此,,縮小、調和收入差距的最根本之策,,在于對初次分配體制進行改革,,也就是堅持市場為主的資源配置手段,避免政府那“有形的手”僭越成為“閑不住的手”,,在國民收入中政府應該對企業(yè)和個人放權讓利,,讓后兩者在國民收入中占大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