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從10月份開始,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開展了集中清理整頓假借國家機關名義生產(chǎn)銷售特供,、專供商品的專項行動,。
濫用特供、專供涉嫌夸大宣傳,,假冒特供,、專供商品更可能存在質量隱患,,近年來成為相關部門清理整頓的重點。去年9月,,國家有關部門就曾聯(lián)合開展整治專項行動,。本期節(jié)目也重點報道了貴陽市工商執(zhí)法部門查獲一批假冒武警特供、專供酒的情況,。既然如此,,為何形形色色特供、專供產(chǎn)品仍未絕跡,,尤其是在網(wǎng)上使用專供標識推銷商品的現(xiàn)象仍大量存在,?
不可否認,假專供大行其道,,與真專供的事實存在不無關系,。真專供是一種特別消費,或者可說是特權消費,。普通消費者熱衷于追逐專供商品,,其心理根源是對權力的崇拜與模仿。與其說消費者購買專供是為了享受其品質,,不如說是為了從中尋求與獲得某種滿足感,。有需求就有供給,正是這種消費心理為那些假專供提供了生存空間,。
但只要認真一想,,并不難看穿這些濫用或假冒專供、特供的真面目,。所謂專供,、特供,本身就意味著稀缺性,,至少眼下不可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再說了,那些真正的專供,、特供,,也不會在商品包裝上打上專供等字眼。事實如此,,各種假冒專供卻還大有市場,,可見這種畸形消費觀已經(jīng)綁架了部分人群。這些人購買假冒專供商品,,更多是為了滿足別人的虛榮心理,。這就像月餅消費一樣,其質量好不好已經(jīng)不重要,,關鍵是包裝和價格要上檔次,。
無論消費者是上當受騙還是主動上鉤,,濫用和假冒專供的行為都已經(jīng)構成違法,侵害了消費者權益,。清理整治相關違法行為,,除了加強日常執(zhí)法外,也有必要反思其產(chǎn)生的社會心理背景,,并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簡而言之,,一是提高政府機關事務管理透明度,,揭開專供、特供的神秘面紗,。專供,、特供雖只是民間說法,政府機關的采購標準,、采購渠道及其招標方式,,卻有必要讓公眾知情。其二,,禁止任何國家機關及其下屬單位(如大會堂,、國賓館)進行任何形式的專供授權。據(jù)悉,,去年開始已對此進行清理,。其三,擴大企業(yè)生產(chǎn)規(guī)模,,從市場生產(chǎn)銷售的角度取消專供,、特供。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不該存在特權產(chǎn)品,,凡屬民用品均應納入市場化軌道,,否則有悖于社會進步。如果普通消費者拿錢就可以買到真正的專供,、特供,,自然就不存在特權消費這回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許多人熱衷于專供,、特供產(chǎn)品,還在于這是質量安全的信心保證,。但如上所述,,只要包裝上有專供、特供等標識,,非但未必是正品,,反倒可能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市場上假專供泛濫成災,或表明這種拙劣的產(chǎn)品促銷手段已離“爛大街”不遠,。只要消費者認清本質,、不再輕信,假專供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