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和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數據昨日(9月9日)公布。 CPI同比漲幅2.0%,,雖比上月略有回升,,但仍在人們心理預期之內。鑒于鮮菜價格上漲23.8%,,鮮果價格上漲9.7%,,水產品價格上漲5.6%,糧食價格上漲3.2%,,油脂價格上漲4.5%,,面對CPI2.0%的“溫柔漲幅”,城鄉(xiāng)居民菜籃子還是越拎越沉,。 PPI同比下降3.5%,,環(huán)比下降0.5%,降幅超過社會預期,。此前,,業(yè)界,、學界包括部分官員較樂觀的看法是,經濟的下行態(tài)勢很可能在8月份初步形成筑底�,,F在回頭看,,此輪經濟寒流的“滯留期”明顯超出了人們的心理預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經濟始終呈現出一個有趣現象,,當三駕馬車的拉力大體趨于平衡時,經濟增長呈平穩(wěn)持續(xù)發(fā)展狀態(tài),;當三駕馬車的拉力出現明顯失衡時,,中國經濟要么發(fā)高燒,要么染傷寒,。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感染至今的傷寒癥,正是三駕馬車的拉力再次失衡的必然表觀,。 自5月份始,,在固定資產投資明顯發(fā)力的情形下,8月份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幅依然只有8.9%,,比此前機構普遍預測低了0.3-0.5個百分點,。由于中國經濟已呈超級體量,零點幾個百分點可不是小數,,足以對全社會的心理預期造成沖擊,。扣除漲價因素之后,,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幅13.2%,,表面看,這一增幅還說得過去,,但拿其對比8.9%的工業(yè)增加值增幅,,并加入食品價格高位運行的因素,內需除了不夠給力,,其內部結構也呈現出明顯的失衡,。 內需欠給力,外貿更不堪,。7月份全國進出口同比增幅跌至2.7%,,出口增幅更是跌至1.0%。8月份外貿數據尚待公布,,但各種預測近乎一致地給出了“繼續(xù)難言好轉”的結論,。盡管預測結論不等于實際數據,但上周坊間集中釋放的關于“國家相關部門正在醞釀新一輪外貿刺激政策,新政最快有望在本月出臺”的揣測,,卻從另一側面印證了8月份外貿數據很難讓人樂觀,。 從去年下半年起,為救急亦為中長期打算,,商務部等十部委曾在今年3月發(fā)布《關于加快轉變外貿發(fā)展方式的指導意見》,。然而,“指導意見”在隨后數月的落實并不順暢,,遂有溫總理在今年7月廣東調研時提出“加快出口退稅速度,,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減免出口環(huán)節(jié)收費等5項政策措施落實”之說,。事實正如此,溫總理所指的5項政策措施,,的確全部來自3月份的“指導意見”,。 此外,除極個別高能耗,、高污染的出口產品目前出口退稅率較低外,,絕大多數出口產品的退稅率均已頂到天花板,指望政府再行退稅,,政府卻已無稅可退,。綜上所及,并考慮到全球經濟復蘇遙遙無期,,三駕馬車之外貿馬車拉力不足,,很可能還將持續(xù)時間更長,。 兩駕馬車的拉力不足,,惟一可指望的就是投資馬車開大馬力。以投資之長板盡量彌補內需和外貿之短板,,以期在未來數月實現治標,、應急式的三駕馬車之“補償式平衡”,。 所幸的是,投資馬車在上周的確呈現出一波前所未聞的“加力”,。上周,,發(fā)改委集中放行的投資項目,包括25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13個高速公路項目,,7個港口項目,加上前期已經放行的131個發(fā)電項目,,數十個機場新建及改擴建項目,,數百個縣以上治水、改水、增水項目,,累計可釋放基礎設施投資2萬億以上,。以項目獲批到項目拉動制造業(yè)內需釋放有三個月滯后期測算,最遲到11月,,水泥,、鋼材、工程機械等制造業(yè)產出,,將形成一波可觀的放量產出,,并拉動上下游諸多關聯產業(yè)形成溢出效應。 從長遠看,,中國經濟要擺脫或高燒或傷寒的輪回,,調結構升能級乃根本。無奈這是個慢活,,而且調整過程會很痛,。就當下而言,若未能盡快扭轉經濟頹勢,,除了調整無從下手,,還將伴生出一系列的經濟社會綜合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