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滯脹是不是已經露臉,?已經可以給予肯定答案,。如果說“脹”還不夠明顯,那“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權且找不到一個大家可以公認的詞匯去替代“滯脹”的說法,,所以只能按照傳統(tǒng)的解釋去描述滯脹,。所謂“脹”指的是物價上漲,而“滯”指的是經濟停滯,,合在一起解釋就是“經濟停滯,、物價上漲”。 這是挺奇特的一種經濟現(xiàn)象,。說它奇特是因為它違背了傳統(tǒng)經濟學理論所給出的一些規(guī)律,。傳統(tǒng)經濟學認為,貨幣發(fā)多了,,一定會引發(fā)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現(xiàn)象,;也正是因為總需要大過總供給――需求旺盛、經濟過熱,,所以物價會被推高,。但滯脹說的是,沒有經濟過熱,,沒有總需求大過總供給,,甚至是經濟萎縮、蕭條,,同樣會出現(xiàn)物價不斷走高的現(xiàn)象,。 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推高物價,?成本,。第一次全球性滯脹出現(xiàn)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之所以出現(xiàn)滯脹,,關鍵原因是中東戰(zhàn)爭,、石油禁運而導致的石油價格飛漲。鑒于石油是最最基本的生產與生活必須的原材料,,所以油價上漲大幅推高了工業(yè)國家的生產和生活成本,。 工業(yè)生產成本上升推高了消費品價格,而消費品價格的不斷提高又抑制了消費,;反過來,,消費需求減少導致工業(yè)生產萎縮,;工業(yè)生產萎縮導致經濟衰退,。但經濟衰退,、需求減少并未壓低物價,反而隨著成本提高而繼續(xù)上升,。這就出現(xiàn)了所謂滯脹,。 成本上漲必然伴隨著貨幣超發(fā)。因為,,除非企業(yè)減產或停產,,否則企業(yè)購買更貴的原材料必然需要更多的貸款。鑒于在中東購買石油必須使用美元,,所以當時這個世界對美元的需求量成倍增長,,石油價格越高,美元需求量越大,。 突然增加的美元從何而來,?各國必須加大對美國的出口以換取美元。但問題是,,只要美國停止美元供應,,除美國之外的全球經濟必然陷入更加嚴重的衰退。遺憾的是,,美國真這樣做了,。此舉,使得整個工業(yè)國哀鴻遍野,,經濟衰退,、物價暴漲。 如今滯脹又來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全球性滯脹,。來了嗎?來了,。首先是全球性經濟衰退已經近在咫尺,。數(shù)據顯示,歐元區(qū)17國的平均GDP,,今年第二季度比一季度環(huán)比增長率為-0.2%,;英國GDP同比增長率-0.5%,美國修正后的GDP增幅僅為1.7%,;日本經濟更是大幅跳水,,從一季度的5.5%掉到二季度的1.4%。金磚國家中,,巴西經濟增速已經從去年的7.5%,,大幅回落到今年二季度的1.2%;印度大幅放緩至5%,,俄羅斯相對穩(wěn)定一些,,但也一直徘徊于4%附近,。 上述數(shù)據說明,發(fā)達經濟體經濟增長基本處于零增長狀態(tài),,而增長相對較快的金磚國家,,其經濟減速的幅度也呈不斷擴大之勢。盡管還不能說世界各國經濟已近全部停滯,,但主要國家的形勢不妙,。 經濟停滯、需求減少,,是不是物價可以順利回落,。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物價的兩只最重量級的推手――糧食和石油價格近來強勢上行,,而核心推動力量就是美國QE3和歐洲央行的債券收購計劃,。它意味著美元和歐元的同時貶值,意味著國際大宗商品的計價和結算貨幣貶值,,對生產者而言,,預示著原材料價格的進一步攀升,預示著全世界的生產和生活成本進一步提高,。當然這里還有被美國熱炒的“干旱災情”,。 不管是中東戰(zhàn)爭還是世界儲備貨幣濫發(fā),它們的結果都是從成本端推高物價,;而成本推高物價必然導致需求減少,,經濟減速甚至衰退,從而使物價上漲和經濟停滯同時發(fā)生,,這就是現(xiàn)在已經露臉的滯脹,。(作者系CCTV證券資訊頻道執(zhí)行總編輯
首席新聞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