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日前公布數(shù)據(jù),政府采購法頒布10年來,我國政府采購規(guī)模由2002年的1009億元增加到2011年1.13萬億元,,10年間增長了10倍,,累計節(jié)約財政資金6600多億元。消息一出,引起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和質疑。對此,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解釋稱,,政府采購規(guī)模擴大,與政府精簡開支并不矛盾,。政府采購信息統(tǒng)計中的節(jié)約資金,,是指采購金額與采購預算的差額。這一指標從政府采購制度改革試點一直沿用至今,。(7月9日《人民日報》)
2002年以來的這10年間,,我國GDP并沒有增長10倍,財政收入也沒有增長10倍,,為什么政府采購卻激增10倍,?其實這個不難理解,因為當初的政府采購只相當于一個機關后勤,,如今的政府采購則包括對外提供的公共產(chǎn)品和公共服務,;相比發(fā)達國家,我國政府采購無論是范圍還是規(guī)模都仍顯窄小,,預計將來還會繼續(xù)擴大,。真正讓人費解的是,“累計節(jié)約財政資金6600多億元”究竟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原來,,政府采購所謂“節(jié)約財政資金”,不是將采購價格與市場價格對比,,而純粹只是與政府采購預算對比,。打個比方,一個U盤市場價只需100元,,撫順市財政局卻花了2300元買iTouch4來當U盤用,,這就是曾經(jīng)引發(fā)公憤的天價U盤事件�,?墒�,,如果當初的政府采購預算是2500元,那么天價U盤事件,,同樣可以稍作變通,,就能解釋為“節(jié)約財政資金”,。因為按照這個思路,在預算軟約束的情況下,,只要在最初做預算時,,把U盤的價格做高,那么即使采購U盤的價格遠高于市場價,,但只要比預算價格低,,那就算是“節(jié)約”了,。這就不難解釋,,“累計節(jié)約財政資金6600多億元”與天價政府采購頻出之間的巨大反差。
當然,,如果預算編制足夠細致足夠嚴格,,比照預算的采購節(jié)約數(shù)據(jù)并非沒有價值;比如香港的財政預算案是七大本16開的書,,七本預算案重量加起來近10公斤,,部門開支細致到添置坐椅,甚至香港某部門今年換10只燈泡的支出都被列出來,。如果我們也有如此詳細的預算,,政府采購是否真正節(jié)約了財政資金,同樣能夠一目了然,;可問題是,,預算軟約束恰恰是眾所周知的通病。一方面,,很多地方尚未公開部門預算,,政府采購預算公開的自然更少;另一方面,,莫名其妙的“其他”項目動輒就安排資金千萬元,,“三公消費”在政府預算中都無法體現(xiàn),更遑論具體的政府采購項目了,。
一個基本的常識是:預算編制越粗,,對政府部門的約束力就越弱,浪費與腐敗的空間就越大,。對于政府采購而言,,只要在編制預算時編的寬松一些,花錢的時候自然就可以舒服一些,,不僅能夠滿足各種潛規(guī)則私利,,還能獲得“節(jié)省財政資金”的政績,豈不是一舉多得,?預算軟約束下的預算監(jiān)管乏力,,是一個無可回避的事實,;既如此,建立在預算泡沫基礎上的“節(jié)約財政資金”又有何實際價值,?與接連曝出的天價政府采購案相比,,“累計節(jié)約財政資金6600多億元”無非看上去很美,也只是徒具觀賞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