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音傳媒集團”將要進軍股市,讓某些人不爽,。作為集團核心資產的《知音》雜志,創(chuàng)刊于1985年,,自始就以感情,、案情,、明星隱私等內容和別具一格的文風吸引讀者,一路走紅,,在二三線城市的草根人群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發(fā)行規(guī)模達到600萬份,在各類刊物中名列前茅,。
(5月3日《北京日報》) 《知音》的經(jīng)營是成功的,,因此才有了上市的可能。不過,,其風格所受的批評之烈,、內容涉嫌侵權遭遇的訴訟之多,幾乎與它的高發(fā)行量相映成趣,。
“文風矯揉造作,、煽情和狗血泛濫”,“借名人和明星隱私吸引讀者,,頻頻引發(fā)訴訟”,,“將故事與新聞相混同導致公信力低下”,更成為雜志的三大“罪狀”,。有人為此惡搞出了一種庸俗不堪的“知音體”,,以宣泄對《知音》的惡感。公共形象不佳,,從而引發(fā)輿論對雜志的嚴重負面評價,,現(xiàn)在又導致集團上市被強烈質疑。 公眾希望雜志能盡到社會責任甚至審美責任,,不要以過于“怪異”的內容和風格惡心讀者,,這可以理解,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進程中,,企業(yè)確實應該以此為目標,。但平心而論,社會責任不是法定義務,,只能由雜志主動承擔,,不能由公眾強加,。至于文學風格,,則只與購買雜志的讀者有關,而同其他人沒多大關系,。有人就好這一口,,所以才愿意掏錢買,;若改了口味,丟了市場,,雜志辦不下去,,熱衷以“知音體”惡心辦刊者的那些人會來埋單嗎?權利要與義務對等,,干預企業(yè)經(jīng)營的行為往往要承擔由此帶來的風險,,惡搞《知音》的人士愿意與被惡搞的對象組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嗎? 真正可以構成反對《知音》上市理由的,,是該雜志老惹官司,,被人以侵犯隱私或名譽權告上法庭。然而,,只要雜志社賠得起錢,,賠錢之后還賺得更多,而法院和有關部門又沒有查禁或關閉刊物,,一部分人即便覺得《知音》惡心,,也沒有辦法不讓知音傳媒集團上市。因為對企業(yè)上市的審核,,最后把住的是投資者的兩大命門:盈利性和安全性,。只要企業(yè)的盈利是可靠的,不存在欺詐,,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結果將說明一切:股民認不認購知音傳媒集團的股票,,是對《知音》雜志最好的市場檢驗。 說得透徹些,,鄙視《知音》和追隨
《知音》的大體上是不同的兩撥人,。只要留心一下,在國內一些大都市里,,《知音》賣得最好的地點,,往往是長途汽車站或者火車站。較低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文學品位,,較低的經(jīng)濟收入,還有較低的文化消費能力,,構成了《知音》讀者群的基本特征,。
《知音》的經(jīng)營定位由此而來,其成功也由此而來,。除非我們不允許這樣一個階層存在,;或者允許他們存在,卻不允許他們的需求存在;或者允許他們的需求存在,,卻不允許滿足他們需求的文化產品存在——否則,,《知音》之類的“離離原上草”,總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大都市里那些追隨高品位的“精英”或“準精英”,如果能站在草根階層的立場上,,而不是簡單唾棄《知音》,,認真做些文化普及的事情,在滿足草根階層文化需求的過程中,,逐步提高他們的品位,,使其最終走出《知音》的“惡俗”,豈不要比反對知音傳媒集團上市更加符合市場邏輯,,更加符合人性標準,,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要求? 說得再深一些,,到了今天,,“文化”中不但包含著可以流傳千秋的高雅文化作品,也容納了提供人們工余飯后消遣娛樂的無害的文化產品,。兩種文化各有其功能或價值,,不應該偏廢,更不應出現(xiàn)非此即彼的選擇性意見,。近年來,,一些優(yōu)秀文化作品尚且已經(jīng)通過“文化交易所”和商業(yè)炒作,走上了文化產業(yè)的道路,,像《知音》這樣本來就屬于低端消費對象的文化產品,,其所在企業(yè)上市就更不應該是個問題了。 一句話,,對《知音》的批評可以繼續(xù),;惡搞“知音體”的人們如能保持興趣,《知音》又視之為不花錢的廣告,,也可以繼續(xù),。至于知音傳媒集團能否上市,就交給市場去解決吧,,沒必要多操閑心,。
|
|
凡標注來源為“經(jīng)濟參考報”或“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jīng)濟參考報社,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