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關于完善創(chuàng)業(yè)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有人曾建議將“不支持”借殼上市修改為“不允許”,,看來深交所部分吸納了這個意見,《方案》最終稿仍是“不支持”,。細讀上周發(fā)布的新《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規(guī)則》,,為了嚴控借殼上市,確實下了不少功夫,,措施包括新增
“暫停上市公司申請恢復上市的條件”,,要求公司在暫停上市期間主營業(yè)務沒有發(fā)生重大變化,并具有可持續(xù)的盈利能力等,。 上述規(guī)定確實增加了借殼后恢復上市的難度,,但并沒有徹底堵上創(chuàng)業(yè)板借殼上市后門。比如,,甲網絡上市公司連虧三年被暫停上市,,如果經營業(yè)績尚可的乙網絡公司收購甲公司的足夠股份,然后再將乙公司資產注入,,只要在一年內完成這些操作,,那么修葺一新的公司又可能重新滿足上市條件,就可恢復上市,。也就是說,,今后創(chuàng)業(yè)板借殼上市,只要不跨行業(yè)借殼即可,,這與目前主板的借殼上市也沒有太大區(qū)別,,恐怕很難杜絕借殼上市的弊端。 本來,,股市是上市公司比拼經營管理水平的競技場,,但借殼上市保留,使得上市公司的實質內容的變化可以不經過公司辛苦經營得來,,而可以通過借殼這類天外飛仙手段得來,,評判上市公司的標準體系也就不復存在。由于借殼上市,,目標公司股價存在巨大波動牟利空間,,由此滋生出內幕交易、利益輸送以及多種腐敗行為,。比如有的國企雖然各方面條件都可走IPO正門堂堂正正上市,,但它卻可能走借殼上市之途。國企資產是國家的,,即便借殼上市門檻基本與IPO趨同,,而借殼上市還需承擔殼公司的沉沒成本、借殼上市比IPO上市成本更高,,但有的國企仍有借殼上市動力,,不排除內幕交易者借此中飽私囊。 其實,,之前借殼上市做法一直有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嫌疑,。正如上證所指出的:核準發(fā)行并上市的對象是特定的主體,當該主體不具備上市條件后即應退市,,而欲“借殼”的公司應按照核準的條件自行上市,。目前一些問題公司在暫停上市期間,,力推資產重組,使得公司的本質內容發(fā)生巨大變化,,早已不再是原來所核準發(fā)行的特定主體,,而在重組基礎上再恢復上市資格,其上市的法律內容已有了根本變化,,這無異于偷梁換柱,。 當然,有些上市公司推動實質性重組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yè)競爭力,,這是應該鼓勵的,;而困難公司實施實質性重組也可能是為了提高競爭力,如果是為了扭轉經營頹勢保住上市資格,,有些做法也無可厚非,。問題是,該如何掌握好既允許實質重組,、又禁止偷梁換柱的借殼重組的平衡呢,? 對此,筆者的看法是,,我國香港股市的做法值得借鑒,。香港2004年專門修改《上市規(guī)則》,規(guī)定凡是企業(yè)一旦注資規(guī)模構成“非常重大的收購事項”,,比如未來收購或注入資產凈值相當于殼股本身凈值的一倍或以上,;或是這些注入資產所貢獻的盈利為原殼股的一倍或以上等,將成為反向收購個案,,注入資產必須當新上市公司處理,,此類交易所涉及的相關注入資產,將要通過等同新上市公司上市的審批程序,。這也就是說,,上市公司在保持上市資格的前提下,應對公司重組所能注入的資產有一定限制,。當前A股市場小殼公司被大公司借殼裝進大資產的做法,,就存在非常大的制度漏洞,入主企業(yè)耗費一定的買殼成本,,將來能裝入的資產卻沒有限制,,由此買殼方可獲得巨量的上市股份,借殼上市就有利可圖,,更何況借尸還魂式的重組還將顛覆市場的游戲規(guī)則,。 事物總是在發(fā)展變化的,上市公司同樣如此。有關部門核準發(fā)行并上市的對象是特定的主體,,這個主體也會隨時間有所變化,,有的是內因引起,有的是外因引起,,當然可以允許引入適度的外因助推公司向好的方向變化,,但必須有個限度;只有這樣,,上市公司這個主體才能確保最起碼的穩(wěn)定,市場才能對上市公司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價,。這是禁止借殼上市的最根本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