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農產品突然漲價已經不是一把“雙刃劍”,,而更像“三棱刀”,它傷的可能是商品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作為餐桌配料的大蔥,,這兩天成了媒體報道的主角:10元買兩根大蔥成為重要新聞,。筆者到北京中關村附近菜市場作了一番小調查,賣菜人介紹,,前兩天漲到過6元1斤,,不過今天已經有些回落,價格是4元一斤,,也有人賣到4.5元,。 這些年來,某種農產品價格突然大漲甚至暴漲的,,大蔥不是第一個,,大蒜、生姜,、綠豆等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有關部門調控下,,大蔥價格不久后一定能回到正常價位,。 探究這些產品暴漲的原因,,有生產方面的,有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有信息渠道的,,當然也有一些是商業(yè)投機的結果�,;氐缴唐飞a的簡單過程,,從生產、流通和消費3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某種農產品突然漲價已經不是一把“雙刃劍”,,而更像“三棱刀”,它傷的是商品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最先受傷的當然是消費者,。因為大蔥價格暴漲,消費者正常生活受到了影響,。媒體報道說,,一些經營餃子的飯店,都把大蔥換成了小蔥,。還有些消費者用洋蔥來代替大蔥,,作炒菜的佐料。更重要的是,,某一種農產品價格的突然漲價,,會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這不但可能改變人們的即期消費,而且會影響人們的消費預期,,對于擴大內需,、穩(wěn)定市場都是不利的。 種植大蔥的農民在大蔥漲價中也不會得到多少好處,。媒體調查顯示,,大蔥在產地的價格漲幅很有限,并不像在菜市場那樣漲了好幾倍,。流通環(huán)節(jié)與生產環(huán)節(jié)利潤的不協(xié)調,,必將影響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不少地方的大蔥種植是以專業(yè)承包形式進行的,。媒體報道說,,承包者抬高了大蔥價格卻并沒有給種地的農民帶來增收,畸形的利潤形成機制,對農業(yè)的集約化經營是一種無形傷害,。況且這種不是基于供求變化的價格暴漲,,也會向農民傳遞錯誤的市場信息,,讓他們來年大量種植,形成新的積壓,,從而導致新一輪惡性循環(huán),。 表面看流通環(huán)節(jié)似乎是受益者。有報道稱,,某些商販囤積大蔥,,3個月獲利上千萬元。但我們的目光向前多看一步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把“三棱刀”也傷了經銷商,。通過炒作和囤積而得到暴利的,并不是整個流通環(huán)節(jié),,僅僅是少數(shù)人,。不少人已經注意到,游資對這幾年小宗農產品的輪番暴炒導致了物價的上漲,,這次大蔥漲價也是故伎重演,。還要看到的是,某種農產品的暴漲暴跌對于流通渠道的基本建設形成不少傷害,。比如山東大蔥過去賣往上海,,現(xiàn)在成為上海大蔥向山東“逆流動”,物流場地,、倉儲等都會出現(xiàn)新問題,,將直接影響到物流行業(yè)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一些小商販來說,,某種產品價格的暴漲和回落可能改變他們的進貨渠道,,影響到平穩(wěn)發(fā)展。 最后還想說明的一點是,,大蔥漲價其實經歷了一個漸進過程,,并不像有些媒體報道那樣是突然到來的。漲價區(qū)域集中在北京,、廣東等幾個地方,,全國其他地方并不明顯,而10元買兩根蔥也僅僅是極端事例,。農產品價格事關整個物價形勢,,而穩(wěn)定物價又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在這樣一些重大問題上,,媒體報道要有“下筆千鈞”的責任意識,,而不能一味“搶眼球”,以至讓不全面的報道最終也傷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