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部門的強烈推動和社會輿論的有力督促下,,如今滬深上市公司的分紅狀況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觀,。雖然現(xiàn)在還只是年報披露的初期,僅有少數(shù)公司公布了去年的業(yè)績,,但其中相當多的一部分提出了分紅預案,,而且分紅比例相對也比較高。這表明,,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滬深上市公司的分紅意識有了相應的提高,注重通過分紅來體現(xiàn)對股東回報的意識在增強,。無疑,,這對于在證券市場上形成長期投資的氛圍,并且吸引包括養(yǎng)老金等資金的入市,,是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不過,,在欣喜之余,筆者還想到另外一個問題,,上市公司的分紅比例高了,,反過來再融資的規(guī)模是否也會同樣走高呢?過去,,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一些上市公司分紅以后,,當即或者稍過一段時間,就會提出再融資計劃,。對此,,有人形象地比喻說,這相當于先送給你2角錢,,隨后再向你要回去3元錢。一進一出,,算下來還是股東的錢包癟了,。這種狀況,近幾年在一些銀行股上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表面看,,銀行股分紅水平都不低,有的股息率還趕上了同期銀行儲蓄利率,。但還沒有等股東把分紅放進口袋,,一個海量的再融資計劃就出臺了,股東們就等著掏錢吧,。有人說,,銀行股之所以估值很低,一個非常大的原因就在于無休止的再融資,,一個靠股東不斷出錢來維持發(fā)展的企業(yè),,投資價值當然要打折扣。同樣的,,在投資者看來,,上市公司能分紅當然是好事,但反過來又要持續(xù)地參與再融資,,投資信心到底是會弱化的,。畢竟,大家買股票是為了獲得收益,,而不愿無限制地投入,。 但是,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有強烈的再融資沖動,。很多人注意到了中國IPO市場規(guī)模已連續(xù)幾年穩(wěn)居世界首位,,其實,中國證券市場再融資規(guī)模要比IPO還大,。由于再融資成本低,,審批程序簡單,有助于公司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增加現(xiàn)金流量,,提高投資能力,,因此客觀上已成為現(xiàn)在很多上市公司籌資計劃中的首選。一些金融企業(yè),,更是把再融資作為實現(xiàn)企業(yè)擴張的最佳途徑,。也許,純粹從公司的角度出發(fā),,想要再融資也是有道理的,,并且在某種程度上也不能說對股東沒有一點好處。但問題在于,,當上市公司以再融資為籌資的主要手段,,將股東視為提款機的時候,實際上已走到了作為公眾公司的反面去了,,因為此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與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已不再一致,。也正因為如此,現(xiàn)在的投資者對于上市再融資普遍是不那么認同的,,但凡有公司公布再融資計劃,,其股價往往下跌,就是最好的證明,。甚至,,部分公司的再融資計劃,因為規(guī)模過大,,“圈錢”特征太明顯,,還引發(fā)了整個市場的不安與震蕩。想一想,,中國平安千億元再融資計劃出臺時,,不就引發(fā)了這樣的結(jié)果嗎? 科學的分紅理論告訴人們,,分紅只是股東權(quán)益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不管上市公司是否分紅,都不會影響股東權(quán)益,,只會調(diào)整公司與股東的現(xiàn)金流量,。在這個意義上,鼓勵分紅當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說公司不分紅就一定是侵犯了股東權(quán)益,。而反過來說,,如果公司無節(jié)制地要求再融資,很可能會對股東利益造成實質(zhì)性的損害,。至于先分紅然后再融資,,則不但在財務安排上是不合理的,同時很可能是表明了對這些企業(yè)來說,,股東意識不過是圈錢的幌子而已,。在海外老牌市場,通常上市公司很少通過擴張股權(quán)的形式再融資,,這樣的公司文化,,筆者以為非常值得滬深上市公司借鑒。毫無疑問,,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超量的再融資行為,將會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反感,,抑制無休止的再融資,,會成為社會各界的一致愿望。 現(xiàn)在,,上市公司開始注重分紅了,,這是好事情,,理應受到鼓勵,。但與此同時,恐怕還要注重對再融資予以控制,,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各方投資者的利益,并且有效地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增強其在市場上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