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國家質檢總局就汽車“三包”(包修,、包換、包退)舉行立法聽證,,最后16位聽證代表一致歡迎或支持實行汽車“三包”,,希望盡快出臺。質檢總局法規(guī)司司長劉兆彬表示,,目前汽車“三包”的出臺條件已基本成熟,。(《新京報》10月27日) 中國幾乎是跑步進入汽車社會,2010年國內汽車產銷量突破1800萬輛,,穩(wěn)居全球第一,。這么大一個市場,既沒有像樣的汽車召回制度,,更缺少汽車“三包”政策,,車主維權之艱難、權益受損之嚴重不難想象,,維權無門轉而在街頭砸車泄憤的事情時有耳聞,。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汽車行業(yè)投訴量同比上升51.1%,,創(chuàng)歷史新高,,是所有投訴商品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其中6個月以內新車用戶的投訴占比達60%以上,。 現在汽車“三包”呼之欲出,,有了這個制度是否就意味著車主維權大門敞開了呢,?事情沒那么簡單。時下車主維權經常遭遇“舉證難”,、“鑒定難”,、“索賠難”,其關鍵在于“鑒定難”:車輛出了問題,,車主要求修,、換、退,,首先要自己舉證,,一方面證明車輛真有問題,另一方面證明問題不是使用不當造成的,。舉證就需要對車輛進行檢測、鑒定,,但目前我國專業(yè)的汽車質量鑒定機構數量極少,,鑒定費用少則數千元,多則幾十萬元,,有時比車輛售價還高,,一旦最后維權失敗,這筆費用就由車主自己承擔,,風險太大,。更要命的是,這些數量極少的專業(yè)鑒定機構,,一般還不受理私人汽車質量鑒定申請,,無異于把維權者逼上絕境;即使受理,,鑒定結果也未必被汽車制造商,、銷售商認可。 無處鑒定就無法舉證,,無法舉證就無法維權,,“三包”規(guī)定再好看,車主也只能望梅止渴,。早在2001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就將小轎車列入“三包”商品目錄,但十年來,,車主依照“三包”規(guī)定成功維權的并不多,,其中“鑒定難”是最大障礙。另據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布的資料,,該院近年來受理的汽車消費糾紛案件中,,80%以上的案件因無法作出汽車質量責任鑒定,,致使法院只能采取調解的方式結案。 從這個角度看,,汽車“三包”只是描繪了車主維權的彼岸風光,,至于能否到達彼岸則未可知。現在,,至少需要建立獨立,、權威的第三方鑒定機構,從而對汽車產品質量問題做出科學,、準確,、公正的鑒定。第三方鑒定機構怎樣建立,,收費標準怎樣確定,,公立還是私營,怎樣保證其獨立性,、權威性,,所作出的鑒定具有怎樣的法律效力,這些需要未雨綢繆,、妥善安排,。只有破解“鑒定難”,汽車“三包”才有望從紙上規(guī)定變成消費者現實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