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清華大學公布了該校“新百年計劃”的自主選拔考試實施辦法: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所有中學,,均可推薦一名考生參加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他們一旦獲得了資格確認,將在未來的錄取過程中獲得30—60分的分數(shù)優(yōu)惠,。 清華招生新政是對現(xiàn)有自主招生制度的強力刷新,,尤其是面向592個國家級貧困縣選才的制度設計,對寒門學子來說,,是一個極大利好,。過去5年,高達八成的全國貧困縣無一人上清華,。在此基礎上審視清華招生“照顧”寒門學子,,越發(fā)感慨它釋放的溫情與善意。 寒門學子進清華不易,,進北大,、進其他名校的,同樣不多。而且,,無論是公眾的一般感覺,,還是調(diào)查的統(tǒng)計顯示,來自中西部農(nóng)村的孩子進名校的比例,,都呈下降趨勢,。有學者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978—1998年間,,北大學生中來自農(nóng)村的比例約占30%;而從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農(nóng)村子弟驟降到了10%左右,。 清華自主招生向寒門學子的傾斜,實是不失時宜的矯正,。自主招生政策實行多年,,但總體看,側重素質(zhì)教育的特點對城市孩子更有利,。這既是一種客觀事實,,也存在一些誤解。正如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所稱:“不能一談到素質(zhì)就是說唱歌好,、跳舞好,。”農(nóng)村孩子知道尊重別人,,能吃苦,,知感恩,這比會背一些詩歌,、多解一道數(shù)學題,,素質(zhì)更高。所以,,從“冷落”到“照顧”寒門學子,,不僅是“扶貧”式的幫助,更是評價體系的制度性糾偏,。 就此而言,,清華作為名校,對貧困縣學子的“照顧”具有可貴的導向意義,,如果其他高校積極跟進,,給貧困縣學子多一些青睞,“寒門子弟難進名�,!钡默F(xiàn)狀或許會有所改觀,。當然,“窮廟富方丈”,貧困縣也有非貧困學子,,因此需警惕招生“照顧”成了權力饕餮的盛宴,。 放在更寬廣的現(xiàn)實語境中,還可發(fā)現(xiàn)清華招生新政也是推動教育公平,、打破階層固化的有力舉措,。社會階層固化一直是近年來的熱議話題,貧寒子弟上升的空間確實出現(xiàn)逼仄,,這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睂ω毢拥軄碚f,接受教育,、享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是改變自身命運的有效途徑。清華新政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也助推了教育公平,。當然,改變貧困生的命運,,僅靠清華還不夠,,需要更多的高校跟進。當教育公平不斷推進,,當公平覆蓋到更多的弱勢群體,,他們才能實現(xiàn)“知識改變命運”的愿景,我們的社會流動才能更趨于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