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第一財經日報報道,10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國辦發(fā)(2011)48號文件,,將省級以下工商、質檢部門,,由垂直管理改為市,、縣兩級地方政府管理。據(jù)此文件,,地方工商,、質檢部門業(yè)務上接受上級工商、質檢部門的指導和監(jiān)管,,領導干部實行雙重管理,,以地方管理為主,其行政編制分別納入市縣行政編制總額,,所屬技術機構的人員編制,、領導職數(shù),由市,、縣兩級機構編制部門管理,。
這意味著,,十三年前好不易擺脫地方保護樊籬實現(xiàn)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工商、質檢部門,,將再次回歸市,、縣兩級政府管理。這多少令輿論感到意外,,卻又在意料之中,。
國內各級政府機構的職能、功能,、管理權限包括隸屬關系的變動乃至機構的“撤并合”,,都屬稀松平常事,各類被管理對象早就習以為常,。每一次變動都有充足理由描繪變動必將帶來的美好前景,,等到下一次再變動時,沒有人會顧及上一次的美好前景為何實現(xiàn)不了,,而新的美好前景則猶如銀行開出的承兌匯票,,再次讓持有者期待下去。
1988年,,省以下工商,、質檢部門由屬地管理改為垂直管理,理由是,,非如此就不能擺脫地方行政長官對相關管理與執(zhí)罰的干擾與阻止,。當年的制度改良者們自信,只要地方工商,、質檢局長們的烏紗帽,、隊伍編制、財政撥款三大“命門”均上收至省級工商,、質檢部門,,市縣兩級工商、質檢部門就可無所顧忌地放手履行各自的職能,。
如今被迫再“翻燒餅”,,其理由變成了必須克服和排除垂直管理所凸顯的且日益嚴重的互相扯皮。這話聽起來與當年必須掃除地方保護干擾一樣,,照樣體現(xiàn)了“政治正確”原則,。只是,一張嘴巴兩張皮,,再怎么修飾“翻燒餅”的必要性,,都掩飾不了制度改良者只圖“傷筋”卻一次次回避“動骨”的深層次問題。
這十三年間,,我國食品安全形勢非但難言好轉,,反而演變?yōu)榫薮蟮男湃挝C以及普遍的社會(包括工商,、質檢隊伍在內)焦慮。相信重新屬地化管理的工商質檢體制,,有利于減少某些特定情形下的執(zhí)法扯皮,。可原本只稍有改觀的地方保護及地方長官粗暴干涉有關執(zhí)法活動的劣習,,會否再次出現(xiàn),?
國內現(xiàn)有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采取多頭監(jiān)管,、分段負責的方式,,前者如“九龍治水”,后者形同“鐵路警察”,。根據(jù)食品安全法,,從田頭到餐桌,農業(yè),、質檢,、工商、衛(wèi)生,、食藥監(jiān)五頂“大蓋帽”被配置于第一線,。這樣的制度架構,,看似只是體制落伍問題,,本質卻是部門利益根深蒂固,不容觸動,。
近來,,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被視為政府改進執(zhí)政工作的重點。從大處著眼,,針對食品安全的任何監(jiān)督,,皆屬于社會管理的內容范疇,而且是必須置于首要位次的管理內容,。循這一思路和理路,,食品安全監(jiān)管從手段到方法都得創(chuàng)新。而此創(chuàng)新的前提,,則在于首先對“九龍治水”和“鐵路警察”動刀子,,也即從革新工商、質檢行政體制下手,。
不然,,若干年之后,工商,、質檢機制保不定還得再行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