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政府和國會就“2011年貨幣匯率監(jiān)督改革法案”糾結之際,某些澳大利亞政客和行業(yè)組織也趁機向人民幣匯率發(fā)難,。這些跟風者包括澳大利亞獨立參議員尼克·色諾芬、澳大利亞工人聯(lián)合會等,。他們模仿美國政客口吻,要么大談“操縱匯率”之害,,鼓動政府采取保護行動,;要么煽動群眾運動,試圖為施行保護主義制造民意基礎,。
這些人的論據“進口”自美國,毫無創(chuàng)新,,無非是指責中國通過故意壓低人民幣匯率,,在對外貿易中獲得不正當優(yōu)勢,因而應對中國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但這些“操縱匯率”論者顯然沒搞清楚當前澳大利亞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
后金融危機時代,礦產品價格飆漲,,澳大利亞礦業(yè)吸收大量投資,,帶來澳元匯率飆漲、通脹高企,、局部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在上述因素作用下,澳國內制造業(yè),、旅游業(yè),、建筑業(yè)、食品業(yè)以及零售業(yè)等部門經受了競爭力下滑,、原材料漲價和融資成本高漲等壓力,,導致某些企業(yè)虧損、裁員乃至倒閉,。
在此背景下,,炒作所謂“操縱匯率”話題避重就輕,旨在為短期內難解決的結構性問題尋求一服“安慰劑”,。這與某些美國政客的做派一脈相承,。只不過,澳大利亞“操縱匯率”論者的立論基礎更加薄弱,。
來自澳大利亞外交和貿易部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雙邊貿易額突破1053億澳元,,占澳外貿總額的19.1%,。其中,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額為643.6億澳元,,增長34.3%,,占其出口總額的22.6%;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額為409.5億澳元,,增長10%,,占其進口總額的15.3%。
很明顯,,“操縱匯率”論無法解釋澳中貿易氣勢如虹的發(fā)展局面,,以及澳大利亞對華貿易順差234億澳元的事實;更無法解釋中國對澳經濟貢獻已遠遠超越礦業(yè)領域,,正在全面惠及澳諸多經濟部門這一事實,。
若按“操縱匯率”論者開的藥方,澳方應對來自中國的商品施加懲罰性關稅,,這難免會點燃中澳間的貿易戰(zhàn),。然而,澳大利亞當真做好與其頭號貿易伙伴交惡的準備了嗎,?這個國家果真愿意放棄對華貿易的巨大利益嗎,?答案不言自明。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克萊格·埃莫森近期就多次警告說,,某些政客不應基于選舉政治動機夸大其詞,,澳民眾應當警惕保護主義論調。
更需指出的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人民幣升值減少中國商品進口并無助于改善澳大利亞相關產業(yè)的處境。同時,,中澳兩國經濟存在高度的互補性和巨大的共同利益,,兩國經濟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旦中國經濟因人民幣過快升值而大起大落,,澳大利亞經濟所倚重的能源資源類行業(yè)勢必遭受重創(chuàng),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