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油價震蕩下行,,國內油價卻巋然不動,引起了很多消費者的不滿,。中石化集團公司日前召開第一次社會監(jiān)督員會議,,對于公眾反映強烈的國內油價“漲快跌慢”現象,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表示,,這是由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決定的,,為什么國內油價“漲快跌慢”,這個問題由發(fā)改委來解釋比較合適,。 中石化負責人把“球”踢給發(fā)改委,,而就在幾天前,發(fā)改委價格司負責人已經就此問題做出了解釋,,認為目前“暫時沒有達到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的邊界條件”,,發(fā)改委以成品油定價機制為擋箭牌,以目前未達到定價機制規(guī)定的下調油價的邊界條件為由,,試圖抵擋要求油價下調的輿論呼聲,,這個“球”接得也不含糊。 無論是作為大型壟斷央企的石油巨頭,,還是作為國家價格管理最高機構的發(fā)改委,,都把國內油價“漲快跌慢”歸因于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問題,。這個非同一般的定價機制,源自2009年5月發(fā)改委下發(fā)實施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規(guī)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按照這個規(guī)定,,國內成品油的價格調整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連續(xù)移動的宏觀背景,另一個是“22個工作日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的具體指標,。仔細分析這兩個條件,,不難發(fā)現其中的問題所在。 《辦法》所稱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只是參考布倫特、迪拜和辛塔三地的原油價格,,而不考慮最能反映國際油價變化和金融市場
對油價的影響,、并令世界市場(包括中國消費者)最為關注的紐約交易所原油價格的變化。這就在國內油價調整的參照物上出現了偏差,。同時,,“22個工作日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的指標,如此長的時間限制,,容易導致國內油價反應滯后,,使國內油價不能及時根據國際油價變動作出調整。這兩方面的情況,,都容易讓消費者產生國內油價“漲快跌慢”的感受,。 另據業(yè)內專家介紹,即便不考慮參照物偏差和反應滯后的問題,,單看“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這項指標,,本身也是一個容易導致“漲快跌慢”的陷阱。其少為人知的秘密在于,,同樣的漲跌數值,,漲價的時候基數低,容易達到4%,,跌的時候基數高,,不容易跌到4%。 成品油定價機制是一種規(guī)則,,有規(guī)則總比沒有規(guī)則好,,否則,油價完全由價格主管部門說了算,,想什么時候漲就什么時候漲,,想漲多少就漲多少,,那就太糟糕了。規(guī)則實施一段時間后,,人們發(fā)現了規(guī)則存在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規(guī)則進行修改,使之逐漸趨于完善,。針對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的問題,,人們比較一致的修改意見,一是把紐約交易所原油價格變化納入國際油價參考體系,,甚至作為最主要的參照物,;二是將移動平均變化工作日從22天縮短到7天至10天;三是適當調低國內油價下調所需的國際油價下行變化比例(調至4%以下),。做到了這三點,,由成品油定價機制帶動的國內油價變化,就能與國際油價的變化保持大體一致的步調,,從而合理地反映市場對油價的調節(jié)作用,。 從長遠看,必須下決心推進石油市場化改革,,打破“三桶油”壟斷國內市場的格局,,拓寬民營油企參與市場競爭的渠道,才能通過國內外市場供需關系的作用,,形成開放的,、合理的成品油定價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