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國家正在重點整治濫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一時間充滿為食品添加劑正名的聲音,。專家稱“合理使用不會危害人體健康”,又說“真正的癥結或許存在于人的心理恐慌”,。于是有專家呼吁,,要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 關于食品添加劑,,如果確實有著科學認識和知識,,把它們普及到老百姓那里去,當然是一件好事,。如果這種知識確認某種食品添加劑無害,,則我們可以放心食用,;如果確認某種添加劑有害,則我們就應當保持警覺,,也有可能激發(fā)從業(yè)者的良知,,在食品添加上來個“克己復禮”。 但科普雖然可以提高民眾科學素養(yǎng),,使他們能夠正確思考和行動,,卻也不能對此寄望過高。現(xiàn)在動輒提倡普及某種知識,,好像科普是一件可以心想事成的事情,。其實人類生活涉及浩瀚的知識,人的無知領域永遠大于有知領域,,民眾不可能人人成為專家,,我們不能寄希望于科普改變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基本態(tài)度。把關食品添加劑,,主要責任還在政府。 “科學知識”到底是什么,?它是確定無疑的嗎,?被專家掛在嘴邊的“科學知識”,很可能是一種通俗說法,,即指“正確的知識”,。在本質上,科學知識是真理與謬誤的對立統(tǒng)一,,其中并不排除謬誤,。波普爾在《猜想與反駁》中認為,人類的知識是通過猜想與反駁,、不斷否定錯誤認知而積累起來的,。我們獲得的正確知識,可能比前人更接近真理,,但也不是絕對真理,。 最近,很多媒體都在報道各路專家對西瓜膨大劑氯吡脲的科學觀點,,主流的專家意見認為,,氯吡脲對人體無害。甚至有專家說,,美國,、日本等許多發(fā)達國家,將膨大劑列為不需進行毒性管理的豁免物質清單,。但有報道稱,,北京大學免疫學系副主任王月丹博士介紹,,國外已有實驗發(fā)現(xiàn)氯吡脲對哺乳動物細胞的GTP酶組裝有影響,美國FDA并未批準食用氯吡脲(《新京報》24日),。 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時下一些專家的所謂“科學觀點”,,實際上只是一家之言。很多媒體為了消除大眾心理恐慌,,習慣找一些專家來“普及科學知識”,。但科學知識與專家之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專家都是細分專業(yè)的專家,,而正確的科學知識需要綜合,。未經綜合,即便有一萬個專家發(fā)表看法,,我們得到的也未必是科學的知識,。 我們需要政府及其授權的專業(yè)機構來做“綜合”的工作,各路專家一起“猜想與反駁”,,然后得到真正科學的知識與正確的態(tài)度,。比如FDA是美國專門從事食品與藥品管理的機構,由醫(yī)生,、律師,、微生物學家、藥理學家,、化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等組成,,專家成千上萬。對于某種產品,,個別專家可以證明其無害,,卻不能證明它“不會危害人體健康”。由專家個人為食品添加劑,、生長激素擔保,,實際上是不科學的。 現(xiàn)在經常有專家在大眾傳媒上開壇說法,,但他們普及的科學知識極少,,他們更多的是談他們對食品添加劑的“正確態(tài)度”,也只是一種“食品添加劑”觀,,總的意思是別害怕,、大膽吃�,?�人類吃不吃某種添加劑,,決非只是一個“科學”問題,它涉及人的自由意志。在美國,,不乏獲得FDA認證但被消費者組織游說廢黜的添加劑,。以人為本,意味著不能把人類生活搞成科學一言堂,。 真正科學的態(tài)度,,應當是一種審慎、有節(jié)制和敬畏的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