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做得是傳統產業(yè),最易受到沖擊,。去年菜價高的市民不敢吃菜,,今年菜價跌的百姓自殺,這樣的變故,,讓農民看到了市場經濟的“無情”,。農民是小農,往往承受風險的能力很差,,在遭遇到困苦的時候,,需要政府去扶持。
有些地方,,卷心菜成了“傷心菜”,,0.1元錢甚至3分錢一斤。浙江,、山東,、河南等地的部分蔬菜,菜價已跌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濟南菜農因無法承受菜價下跌而自殺,,引發(fā)人們對“菜賤傷農”的關注。菜農種菜越多陪得越多,,每畝地凈賠4000元,,相關部門因考慮如何保護菜農利益,采取收藏儲備,,在菜價高時,,能平抑菜價。
經濟學有一個經典問題,,叫做谷賤傷農,。農產品供給少了,價格抬升,,引誘農民多種糧種菜,增加供給,,而需求基本上不會有太大變化,,結果就得競相降價,甚至有的地方,運輸成本很高,,不要錢都沒人愿意要,。在葉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谷賤傷農的問題在歷史曾經多次上演,,只不過時代和舞臺變化了一下而已,主題并沒有怎么改變,。小說通過對20世紀30年代舊中國江南一群農民忍痛虧本糶米,,在豐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慘的厄運的描寫,這種谷賤傷農的鏡像,,是需要強勢政府的保護,。
農產品有一個特點,難以存儲,,特別是小農經濟時代,,存儲起來的成本太高,所以,,才會在市場競爭中,,總是處于劣勢。比如菜農,,很難進行深加工,,也很難有附加值,所以,,一旦菜價下跌風險形成,,也很難對沖。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國家對農產品進行大量的集中收儲,,減輕小農經濟的單個存儲成本,最好能夠發(fā)展多樣化農業(yè),,和深加工產品,,提高農業(yè)的附加值,不至于使得農民將一家人的身家性命都壓在某種產品上,。一旦這種產品遇到谷賤傷農的情景,,就無法對沖其中的風險。
之所以一些地方價格低廉而一些地方菜價高,,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運輸成本太高,,即交易成本已經遠遠超過了生產價值。比如說,,關卡林立的收費站,,是國內市場自由流通的最頑固壁壘,,中國已經搞市場經濟很多年,還是敲不掉這種收費站拔毛主義的盤剝,,從而增加了菜價和糧價,。成本升高還有一個原因在于農業(yè)上游產品稅收轉嫁的結果,這些重稅主義的費用,,都轉嫁到了價格上,,以至于商品很多,價格低廉都賣不出去,,農民損失累累,。還有一個是管理稅費很高,在層層拔毛的收稅收費的過程中,,直到供給和需求已經都難以承受了,,我們的政府也該考慮,怎樣減輕交易成本,,減輕不必要的稅費,。
當前高油價也是菜價扭曲的根源,油價不合實際的提高,,已經超過了其現實的合理性,,導致了大量蔬菜爛在地里沒人要,城市里菜價照樣很貴,。也有人認為是奸商搗鬼,,這種說法說了幾千年,大部分是在掩蓋事實的真相,。奸商并不能真正決定市場的價格,,除非這些奸商是權力所有者,將其他競爭者排除市場,。
還有,,核輻射的謠言,不僅致使百姓搶鹽,,而且致使大量蔬菜成為“有毒”蔬菜,,沒人敢要。農民由于很少有表達自己利益渠道,,所以農民往往成為經濟波動最初受害者,,但絕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如果谷賤傷農,,最終傷害的并不止于農民,,還有我們的市民,當然也有我們的國家和政府,。原因很簡單,,如果農民吃了虧,,他們不愿意再種菜了,那么,,菜價飆升就成為必然,市民的生活成本就會大幅度增加,,國家宏觀調控難度也會持續(xù)增加,。最終,損傷的是一大群人,,特別是工薪階層和農民,,他們的收入已經很難承受物價繼續(xù)攀升了。
農產品價格的穩(wěn)定,,事關整個國家的物價基礎,,因此,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農民,,還是政府決策者,,都應當切實慎重對待這次谷賤傷農的事件。盡快穩(wěn)定農產品和菜價,,減輕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保持經濟穩(wěn)定可持續(xù)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