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日本震后核泄露危機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一則謠言在中國民間迅速流傳:日本核輻射會污染海水,導致日后生產的海鹽無法食用,,而多吃含碘食鹽可以防核輻射,。與之結伴相傳的還有一個段子:“只要股民朋友做到如下幾點,,神馬輻射都是浮云:穿好宜科科技的防輻射內衣,披上凱諾科技的防輻射衣服,,戴上際華集團的防輻射帽子,,口里含上一片力生制藥的防輻射碘片。喝著蘭太實業(yè)的碘鹽水,,哼著小曲掛著美羅藥業(yè)的氨磷汀點滴……”兩者一唱一和,,通過MSN,、QQ、微博,、短信,、股吧等飛速傳播開來,隨后在短短數(shù)日內導演了一場席卷中國,、囊括超市和股市的“謠鹽”案,。 “謠鹽”發(fā)生后,國家發(fā)改委,、工信部,、環(huán)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中國鹽業(yè)總公司等部門迅速作出反應,,從打擊哄抬食鹽價格、介紹食鹽實際產量,、確保食鹽足量供應,、撫慰民眾核恐慌、普及核輻射知識等多個層面滿足公眾訴求,,有效地平息了其引發(fā)的社會波動,。日前,食鹽價格已經(jīng)恢復到正常水平,。 這次“謠鹽”案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民生危機,,而中國政府在應對該危機中所采取的多部門聯(lián)動、各司其責,、迅速出手的舉措,,可圈可點,且彰顯了中國政府在民生危機管理上取得的極大進步,。 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政府對于此次民生危機的處理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亟待完善,。具體而言就是,盡管我國政府在危機發(fā)生的過程中處置果斷有力,,但在危機發(fā)生之前卻顯得有些疏忽大意,,未能防患于未然。日本3·11大地震發(fā)生后,,我國對于這一重大災難事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怎樣對日本實施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旅日中國僑民如何能夠安全撤退,,地震對日本經(jīng)濟,、中國經(jīng)濟和全球經(jīng)濟影響幾何,,中國正在運營的核電站是否安全等方面,而對于這場災難對中國本土居民日常生活可能造成的直接影響,,卻基本上沒有考慮到。事實上,,在3月15日“謠鹽”案發(fā)生前這幾天內,,中國民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謠言蓄勢、恐慌待發(fā)的跡象,,資本市場也已經(jīng)迅速展開炒作“抗震概念”(以杭蕭鋼構,、包鋼股份和雅致股份等上市公司為代表)的凌厲攻勢。如果中國政府能夠及時覺察到其中釋放的不良征兆,,并立刻采取有效行動,,那么,后來“鹽王爺”在謠言鼓噪聲中粉墨登場,,進而沖擊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鬧劇,,就可以避免。由此可見,,在對于民生危機的事前管理和應對上,,我國政府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在這次“謠鹽”案中,,資金實力雄厚的主謀借助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導致的多重不確定性,,同時在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設套,一方面囤積食鹽,,推升現(xiàn)貨價格,,另一方面吸納“碘鹽概念”的股票籌碼,伺機拉高出貨,。而普通老百姓或中小投資者,,則在“吃碘鹽,防輻射”等謠言的蠱惑下,,自發(fā)地形成羊群效應,,他們既是“謠鹽”案的參與方,也是該案的受害者和最終買單者,。這一案情的演繹路徑,,固然有推測的成分,但是從“謠鹽”案發(fā)展過程中,,謠言——商品市場——資本市場蹊蹺聯(lián)動的事實分析,,這種推測并非站不住腳。因此,,盡管目前“謠鹽”案已經(jīng)告一段落,,但是,,政府監(jiān)管部門理應追查到底,揪出惡意操縱“謠鹽”案的主謀,,還市場和民眾一個公道,,并借此懲前毖后,以儆效尤,。這種事后的追懲舉措,,也是完善民生危機管理的應有之義。 在經(jīng)濟日益全球化,、資本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國的民生危機如果發(fā)生,,也將難免打上全球化(本土危機滲透國外因素),、資本化(危機進展與資本市場形成呼應)、信息化(危機擴散渠道信息化,,影響更大)的烙印,。在這種情勢下,我國政府在民生危機管理上應當與時俱進,,以臻于至善為己任,,在危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諸環(huán)節(jié)加強微觀預防,、立體應對和依法懲治的力度,,除了善于借助傳統(tǒng)媒體(電視、報紙,、廣播等),,也要善于借助新媒體(MSN、QQ,、微博,、短信)等信息手段。這是完善民生危機管理的“硬措施”,。此外,,政府還應在提升國民素質上下功夫,即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在此次“謠鹽”案中,陷入羊群效應,,盲目搶購食鹽的絕大多數(shù)是知識層次較低,、獨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大叔大媽們,而鮮有知識分子參與其中,,就是例證,。所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國民,是政府應對民生危機的長遠之計,。這是完善民生危機管理的“軟措施”,。唯有“軟硬兼施”,政府才能杜絕或高效地化解形形色色的民生危機,,達致平安中國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