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位新華社記者赴陜西、甘肅,、寧夏調研,,他們了解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貧窮和饑餓。在陜西安塞縣的王家灣公社,,公社副書記雷步升介紹說,,1979年全社5189人,平均每人只從集體分到口糧315斤,,收入32元6角9分,,人均現(xiàn)金才1元6角1分。在最困難的1973年至1976年,,情況更是糟糕,,“一口人一百來斤口糧,不到過年早就光了,靠糠和谷殼,、麩子對付到開春……吃了樹葉,,拉的屎帶血,自己都不敢看一眼……這些情景,,實在太慘了”,。 這就是當年的西北,貧窮和饑餓讓人觸目心驚,。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啟動了改革開放,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農村獲得了一線生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扶貧事業(y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全世界所肯定。然而,,中國的貧困標準太低,,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國際上有一個普遍采用的貧困標準,,即“1天1美元”,。這個標準的由來是這樣的:1990年,為了比較各國的貧困狀況,,世界銀行研究了各國的國家貧困標準,,發(fā)現(xiàn)在34個有貧困標準的國家中,12個最貧困國家的國家貧困標準集中在275美元至370美元(按1985年購買力平價將各國貨幣表示的貧困標準換算成美元),,因此將370美元(約合1天1美元)作為衡量各國貧困狀況的國際通用標準,,而將275美元(約合1天0.75美元)作為國際通用赤貧標準。 由于“1天1美元”簡單明了,,并在2000年被聯(lián)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采用,,因此廣為人知。實際上,,因各國物價水平和消費結構隨時都在變動之中,,“1天1美元”并非是個高標準,而只是最貧困國家的低貧困標準,。 中國的農村貧困標準,,在1985年、1990年,、1994年,、1997年由國家統(tǒng)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根據(jù)全國農村住戶調查分戶資料測定,其他年份使用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更新。1985年,,貧困線的標準是人均年純收入為206元,,2007年為1067元,2009年提高到1196元,。最近,,全國政協(xié)委員沈雯在遞交給“兩會”的提案中,建議將標準調高到2400元以上,。2400元按現(xiàn)在的美元匯率計算,,也就是“1天1美元”。 貧困線標準調高,,不一定意味著真實標準的提高,,因為這涉及購買力的問題。按照北京的米價計算,,1985年北京大米為0.254元/斤,,206元錢可買811斤大米,平均每天2.22斤,;2009年北京的大米以2元/斤計算,,1196元可買598斤,平均每天僅為1.64斤,。這意味著,,雖然2009年貧困線標準從表面看是調高了,真實購買力還不如1985年,。因此,,實際上不僅沒提高,反而下降了,。 按照中國1997年制定的貧困標準,,以每人每日2100千卡熱量作為最低營養(yǎng)需求,食物消費支出份額高達85%,。但是,,現(xiàn)在國際公認的營養(yǎng)學推薦標準的人均每日熱量是2600千卡、蛋白質72克,。而按照恩格爾系數(shù),,食物消費占總消費的60%即為貧困,占85%可算極端貧困或稱赤貧,。因此,,中國的貧困標準是極端貧困標準,不僅熱量標準低,,也沒有考慮蛋白質及其他營養(yǎng)需要,,它不是保證健康的,,而只是維持生命的食物線。 貧困線標準過低,,有兩個顯而易見的結果:一是貧困人口被低估,,二是財政投入不足。世界銀行公布的中國2001年貧困發(fā)生率,,按“1天1美元”衡量為16.6%,,按“1天2美元”衡量為46.7%,而當年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農村貧困發(fā)生率,,按農村貧困標準衡量僅為3.1%,。財政投入方面,據(jù)國務院扶貧辦的數(shù)據(jù),,從1980年到2007年的28年間,,中央財政安排扶貧資金1600多億元,平均每年僅為57億元左右,,與每年數(shù)萬億的財政支出總額相比,,差距很大。 解決貧困問題是民生大事,。必須看到,,提高貧困線標準,加強財政扶貧力度,,僅是解決貧困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此外,,加強扶貧款去向的監(jiān)督,,特別是去除可能制造貧困的制度性因素,也是不應忽略甚至是更為重要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