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經濟數據的公布,中國GDP規(guī)模毫無懸念地正式躍升為世界第二。曾經,,GDP是改善民眾生活,、增加就業(yè)水平的基本保證。但是,近十多年來,隨著GDP的粗放式增長,我們漸漸難以從中感受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幸福感同步提升,。
其實,只要對GDP的分類數據進行解剖,,就能很明顯地體會到這次“趕日”并無多大意義,。按照IMF的數據,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僅為4300美元,,人均GDP只有日本和美國10%,,排在世界100名以外,至今依然還有4000萬人未脫貧,。而且60歲以上老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2.5%,,“未富先老”已是事實。同時,,財富集中程度相當高,,基尼系數早已超過理論警戒線,這都讓中國經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大增,。
剛剛過去的十年,,是中國GDP呈現(xiàn)爆發(fā)式增長的時期,幾乎以“一年五萬億”的規(guī)模在粗放地堆積著,。就在5年前,,中國的GDP還只有2.3萬億美元,僅僅是日本的一半,。短短數年,中國就實現(xiàn)了經濟規(guī)模的翻番,,但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增長是如何而來。
去年中國GDP總量近40萬億,,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高達27萬億,,投資GDP比高達70%,公共部門持著絕大部分資源,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大主體,。而硬幣的另一面是民間投資低迷,,實業(yè)心消失殆盡,更多的民資愿意以熱錢的形式游離于資產市場 ,。
與GDP翻番如影隨形的是,,房地產泡沫已經蔓延到最偏遠的小縣城�,?梢韵胂�,,如果沒有銀行系統(tǒng)的信貸“井噴”,地方政府“以地生財”的熱情高漲,,中國經濟絕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超過了日本,。
至今,中國仍處于全球產業(yè)鏈的最低端,,出口中消耗資源和人力的貨物貿易比重大,,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資源仍處于較高水平,而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中國經濟更應該警惕重蹈日本經濟的覆轍。的確,,中日兩國經濟有著太多的共同點,。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中國成功復制了日本經濟的發(fā)展模式,,出口導向和政府主導是日本在二戰(zhàn)后迅速崛起的兩大法寶,。但是,這兩點也成為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之后陷入經濟長期衰退的主要體制性原因,。
雖然較之日本,,中國有極為豐富的人口、土地和能源等要素稟賦,,以及城鎮(zhèn)化發(fā)展程度較低等因素,,使得中國經濟“抗泡沫”能力相對更強大,但是如今的中國經濟早就矛盾叢生,,各種潛在危機正開始暴露,。
如今,GDP堆積和貨幣超發(fā)的故事一如既往,,而同時通脹和泡沫則離我們越來越近,。這些都在提醒我們,在經濟總量成為所謂的世界第二之后,,需要從根子上完成30年最大的經濟結構調整,,如果依然迷戀既有模式,把“強心針式”刺激政策當做常態(tài),那么恐怕將會止步于中等收入這一“陷阱”,,迎接泡沫破滅和長期的停滯,。
這不是危言聳聽,是經濟歷史的簡單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