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再掀一波赴美上市的小高潮,,今年以來,,已經(jīng)有32家中國公司赴美國上市(相關報道見B03-B07版),。有報道稱,在美國上市的非本土公司中,,中國公司的數(shù)量已經(jīng)位居第一名,。為什么這么多的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而不選擇在中國境內上市,?在中國2009年已經(jīng)設立了創(chuàng)業(yè)板的背景下,,未來“移民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是否會減少,?
中國公司大量赴美上市,,或許可以從“中美”兩個方面解讀:中國市場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不錯,產生了大量有待IPO的公司,;美國的資本市場比中國更方便IPO,,中國公司到美國雖然路途遙遠,但在一定意義上講比去深圳還要“近”,。
如果納斯達克比上交所,、深交所距離中國公司“更近”,這應該是一件尷尬的事情,。當紐交所的代表常駐北京為中國公司服務的時候,,中國的眾多公司要想在中國上市,可能需要“走門路”或排隊,。對于有些中國公司來講,,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浩瀚的太平洋,,而是排隊等候,。在資本市場上,有形的距離與無形的距離不具有可比性,。由于美國市場的開放性,,對于那些赴美上市的公司而言,世界已經(jīng)是平的,。
一家公司選擇在哪個市場上市,,是這家公司的自由,去美國上市,,并不意味著其不能在中國上市,。只要其符合上市的條件,愿意接受上市的規(guī)則,,在哪里上市都是一種成功,。所以,從公司的角度講,不在中國上市并非是一種損失,。
但是,,對于中國的資本市場,,這不能說不是一種損失。市場的魅力在于開放,,來去自由。什么股票能在市場上交易,,讓市場本身去決定,。資本市場,從本質上講,,與我們身邊的菜市場是一樣的。什么樣的菜能到菜市場上去賣,,取決于這種菜是否有人買。同樣,,什么樣的股票能夠上市交易,,取決于這個股票有沒有人買。
顯然,,在現(xiàn)實中,,一個公司的股票能否上市交易不是這么簡單,,而是太過復雜,。復雜的原因,,是一系列的機構,,通過一系列的門檻,,替市場選擇,也就是替買方選擇,。設置一系列門檻的理由是為了保障買方的利益,,也即為了保護投資者。
這個理由看起來是無可挑剔的,,但事實上卻承擔著一定的“邏輯風險”——也就是說,經(jīng)過有關部門嚴格的挑選之后,,這些上市的股票都是優(yōu)質的,,買這些股票的投資者的利益都是能夠得到保護的。這個邏輯顯然講不通,,所有投資者都被教導一句話: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也就是說,,監(jiān)管者代表投資者擁有審查股票上市資格的權力,但卻不能承擔保障投資者利益的義務,。
當然,任何市場都是有門檻的,。即使是菜市場,,也是有門檻的,,不可能允許有害的蔬菜進市場 。但現(xiàn)實中,,監(jiān)管者設置的門檻,可能不僅僅是不讓有害的“蔬菜”上市,,而是讓“不美”的蔬菜上市或者直接限制上市“蔬菜”的數(shù)量。一個市場如果對供應限量,,或者用難以量化的標準去限制“美丑”,這個市場供應必然會出問題,。而市場的核心,,不過就是“供應”與“需求”兩個關鍵詞,。市場愿意供應什么,,市場需求什么,,歸根到底只有市場最清楚,。
中國公司遠赴海外上市,除了其熱愛美國市場之外,,不能說與國內市場的門檻高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