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報道,,央行10月11日將6家商業(yè)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上調了50個基點。央行的這個舉動,,有點完全出乎市場的預料,,在此之前,大家討論更多的,,是通過加息改變目前的負利率,。央行選擇在這個風口浪尖,做出這么一個舉措,,實屬無奈,。
盡管各方都在遮遮掩掩,,中國目前已經進入通脹時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貨幣政策的基本目的而言,,管理通脹預期是其首當其沖之責,,在8月份CPI再次沖高至3.5%之后,,最樂觀的預計,起碼在兩年時間內,,中國的物價指數(shù)再次回到3.0%之內基本無望。這意味著,,收縮流動性,,控制通脹向惡性發(fā)展,,已經提升到央行首要的任務,。可是,對于央行而言,,即使對如此緊迫的任務,打開自己的政策工具箱,,卻尷尬地發(fā)現(xiàn),,滿目琳瑯的武器庫里,,卻沒有可以直接動用的武器,,央行貨幣政策的選擇從來沒有這么難過:即使流動性過剩,,但不敢明確收緊,;明知是負利率,但卻諱言加息,;明知房價泡沫巨大,卻不敢發(fā)威鎮(zhèn)壓,。
央行何以如此?乃內憂外患疊加因素所致,。就國內的情況來看,三季度,,宏觀經濟的大多數(shù)指標止跌回穩(wěn),,但一方面,通脹壓力明顯加劇,,8月份物價指數(shù)率已經升至3.5%,按照周小川公開的說法,,若想將其保持在3%以下,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另一方面,,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泡沫,依舊成了懸在中國經濟之上的堰塞湖,,隨時可能毀宏觀經濟于一旦。三季度宏觀數(shù)據(jù)的好轉,,事實上為央行治理通脹和房地產泡沫提供了絕佳的契機,,但央行并沒有抓住這個時機,收緊貨幣,,果斷進行加息,改變負利率和流動性泛濫的情況,,而是在擔心熱錢涌入的爭議中一再猶豫,,失去了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到適度從緊轉型的大好機會,。
緊接著,,外患接踵而至:歐美經濟復蘇之路漫漫,,從短期看,,歐美經濟通縮的壓力遠遠大于通脹,,為防止歐美經濟陷入通縮這個可怕的魔鬼的瓶子,,歐美鐵心要將零利率之類的寬松政策進行到底,。而且,,在失業(yè)率大增和GDP增長放緩的情況下,,美國將復蘇乏力的責任推到中國頭上,,認為是中國通過操縱匯率,壓低人民幣估值從而獲得了不公平的貿易優(yōu)勢,,奧巴馬政府強烈要求人民幣進行升值,美國國會甚至通過了對低估幣值的國家征收懲罰性關稅的議案,。這樣,在美國的帶動下,,人民幣匯率問題一舉成為全球最具焦點的財經話題。
這樣,,在歐美經濟過冷,,擔心陷入通縮,,而中國經濟過熱,擔心惡性通脹,,冰火兩重天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問題讓央行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要治理通脹和房價泡沫,,改變負利率,,則必須加息,,但一旦加息,人民幣升值,。而從目前來看,無論是人民幣的急速升值,,還是通脹,房價泡沫,,對于中國經濟的殺傷力都不小,。
在兩難的處境下,,貨幣本身的流動慣性火上澆油:其一,,按照央行全年的貨幣投放安排,9月份應該是貨幣投放的淡季,,新增貸款應控制在2800億元左右,,但市場預計9月新增貸款5000億元左右;其二,,10月份央票集中到期,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達到了5000多億元,,回籠的壓力較大,;其三,央行最新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0年8月份,我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達21萬億元,,較7月份新增2430億元,,增長了42.2%,創(chuàng)下近4個月新高,,這意味著,歐美等國寬松量化的貨幣政策釋放出的流動性,,除了自我消化外,一部分進入了大宗商品,,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一部分以熱錢的形式,跑到了中國等國,,賭人民幣升值,。對上述情況,央行顯然不可能裝聾作啞,,但央行滿手的殺傷性武器,,卻個個都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雙刃劍,。
面對國際資金的不斷涌入引發(fā)的輸入性通脹和資產價格泡沫,面對負利率之下資金到處尋找投資窗口,,面對高房價這個中國經濟的心頭大患,,很顯然,,央行再次選擇了綏靖政策:一方面盡可能延緩人民幣升值步伐,另一方面,,用周小川的話說:“現(xiàn)階段中國不能急于控制通脹率”,,但他同時表示,,今年內中國不會加息,。這基本意味著,,中國民眾還需要忍受全球匯率戰(zhàn)爭僵持戰(zhàn)中通脹和高房價的痛苦,,而痛苦的時間,,可能不會短于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