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日前重新修訂了對市州政府的目標管理辦法,,明確提出省政府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具體下達GDP增長率指標,,轉而通過12項發(fā)展指標的考核,確定各市(州)年度工作的好壞。(新華網10月8日電)這則消息隨即引起熱議,,體現(xiàn)了民眾的殷切期待,,冀望這種“去GDP化”的理性考核體制,能在局部試點的成熟中普及全國,。 許多年來,GDP崇拜和惟GDP是從的政績考核體制,,導致了大量的社會問題,。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一直嘗試各種改革,有的推行綠色GDP,,有的弱化GDP主導模式,,有的則嘗試包括GDP多維的考核模式,但多是在保持GDP增長這一指標下的修補和完善,。像四川省這樣一個省的改革,,完全去GDP化、完全舍棄這一增長指標,,還是第一次,。 事實證明,對既有GDP考核模式的簡單修補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仍改不了“GDP一俊遮百丑”,、“GDP一票否決”的舊體制病。許多地方政府官員的GDP思維根深蒂固,,要真正消除政府對GDP的迷戀,,必須有完全舍棄GDP指標的改革勇氣,徹底在考核指標上去GDP化,,以理性,、多元、具有包容性的發(fā)展指標取代之,。這正是四川所做的制度努力,。 從拆遷矛盾到環(huán)境問題,從形象工程到群體事件,,這些尖銳的社會問題,,都可以從既有GDP考核體制中找到制度根源。 “惟GDP是從”的政績考核體制,,鼓勵官員只注重經濟指標的片面增長,,而忽視社會的均衡發(fā)展;只盯著數字的增長,,而忽視民生的幸福,;只看到表面的光鮮,而忽視發(fā)展帶來的巨大社會成本。有些土地為什么拆得這么慘烈,,為什么推土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碾壓公民的合法住宅,?為什么有的地方政府會置民眾的生命安全不顧,引入冒著黑煙流著污水的污染工程,?因為這些都能拉升GDP,。 敗家子工程、安全事故,、房價飆升,、教育欠賬……這些社會問題,對體制的追根溯源中,,都可以追到GDP政績考核這個指揮棒上,。制度根源上的片面激勵,導致了政府行為制度性的畸變,。 目前,,地方政府對GDP指標已經形成習慣性依賴,這種強大的體制慣性主導著政府行為———即使換湯不換藥地改個名字,、加個修飾,,地方政府仍會習慣性惟舊體制馬首是瞻。比如綠色GDP,,在有的地方,,綠色只會被當作附加的點綴,,主體仍是傳統(tǒng)GDP,。所以,政績考核體制的改革,,必須戒除對GDP的路徑依賴,舍棄GDP主義,。 前段時間,,胡錦濤在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fā)部長級會議開幕式時,提出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所謂包容性增長,,就是社會和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取消“只有經濟數字”的GDP增長率指標,,以多元的發(fā)展指標取代之,,這是對包容性增長最好的制度闡釋和改革回應。 當然,,取消了GDP指標,,并不意味著官員的GDP思維就會消除。如果沒有民主和法制的約束與監(jiān)督,,全新的指標很可能異化為新的GDP崇拜,,或者明指標根本不管用,官員仍遵循GDP這個“潛指標”,。所以,,關鍵問題不在政績考試指標是什么,,而在于誰來考核。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就不是簡單的GDP改革能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