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方房價“抬頭”,,成交“回暖”初顯,,“地王”再次登場……當下房地產市場在“金九銀十”的預期之下“暗流涌動”。在此背景下,,官方媒體以輿論調控房市越加明顯,,甚至稱報道的事實是“雜音”,你說的都是真理,人家的建議都是雜音,,這種掩耳盜鈴式的做法,,只能自己騙自己,在上面高高地制造混亂,。真刀實槍都干不倒被視為滿身是病的房地產市場,,豈能被嚇阻?過去的多年調控,,房價越調越高,,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客觀的現象,,口誅筆伐就能阻止地球轉動,?
但是,過去的10年可以說是樓市的盛宴,,但也產生了幾個危機,。
第一,部分城市和區(qū)域的房價上漲過快,,對城市的發(fā)展不利,,因為房價過高趕走了很多優(yōu)秀人才,還阻止了精英人才或者有活力的人才進入,。房價上漲過快使得原居民獲得巨大財富升值的同時,,對于新居民則是一種經濟上的排斥,從而固化了城市的活力,。
高房價擠走白領說已經是屢見不鮮,這會產生不良的后果,,即城市血液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和換血,,因此血管老化,經濟社會日趨保守,。舉個簡單例子,,上海的一個白領如果說月工資1萬元,一年才10萬元左右,,而相對于幾百萬元的房子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他奮斗來奮斗去就很失望,,又因為人才不可能是積累了足夠資本后才成為人才的,,往往是先是人才后有資本積累。因此,,在跳起來都夠不到蘋果的時候,,他就會放棄蹦跳以免浪費體力。于是,精英逃離大城市的事情就會不斷發(fā)生,。另一方面,,資本的積累往往容易固化,就是將大量的能產生效用的流動資金投向不動產,,房子和土地套住很多鮮活的資本,,于是,這個社會開始固化,。資產價格的上漲讓人對資本的固化產生不可遏止的興趣,。比如說通州一個炒家購11套房月賺300萬元,2010年3月初這里小戶型的均價是17000元/平方米,,大戶型是15000~16000元/平方米,,一個月不到漲到22000元/平方米甚至更高。那么最保守按照11套房平均每套面積60平方米,、每平方米升值5000元計算,,這位神秘炒房客一個月就獲得了至少330萬元的升值收入。像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房屋自動賺錢,,資本不斷固化,社會活力就會逐步喪失,,要知道,,房地產本身是爬山虎,只有實體經濟向上才能有基礎往上爬,。
第二,,經濟過于依賴房地產,增加了經濟的風險,。有人說房地產綁架了經濟,,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經濟增長的兩駕馬車都與房地產有關。一是投資,,中國經濟靠投資拉動已是痼疾,,一時半會改不了,數據顯示,,房地產投資約占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25%,。二是消費,房地產消費動輒上百萬元,,數量很大,,而且能夠產生集合效應,跟財政補貼讓農民購買家電相比,,買一套房拉力要大得多,。
房地產幾乎綁架了地方財政,,因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土地財政幾乎是占地方財政的60%,甚至還多,。這樣,,由于各方都自愿被“綁架”,捆綁在房地產身上的太多了,,危險也確實在增加,。同時,房地產還綁架了銀行,,房價暴跌的風險也使得銀行的風險加大,。
要關注地方債的風險,加強對地方政府經營能力的監(jiān)控,,加強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貸款風險管理,,現在地方債成了地方政府的最大隱形炸彈。地方債的形成之所以現在要倍加關注,,這是因為在刺激計劃之后,,必然產生一個負債的結果,如果處理得當,,負債式發(fā)展并非壞事,,但如果不能處理好,就會引發(fā)債務危機,。
第三,,私人財富的50%都表現為房產,如果調控房市只是簡單地打壓房價,,造成房價大起大落,,房價跌幅過深,也會使目前有房者的家庭財產大幅“縮水”,,損害了有房者的利益,,而這些有房者在數量上仍以普通居民為主。同時,,因為房地產占用了居民過多的財富,造成居民抗風險能力弱,,一旦出現什么風吹草動,,很可能造成巨大傷害。
第四,,擠占了普通老百姓其他消費,,也就擠占了其他產業(yè)發(fā)展空間。因為購買房產,,老百姓花費了大部分的財產,,沒有多余的財產進行其他消費,,導致其他的產業(yè)發(fā)展受到抑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其他的產業(yè)缺少消費者,,發(fā)展不充分,,只能依靠房地產來發(fā)展經濟,經濟被房地產綁架,,其他的產業(yè)更缺少消費者,,依舊不成熟,經濟又被固化在房地產上,。
調控要有新思路,,舊調控以壓為主,每次搞得自己灰頭土臉,,下不了臺,。新調控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主要是從增加供給和改善供給結構為核心,,不能動不動就道德審判,,就像當年阻止結束半殖民地社會一樣,要靠真本事,,而不是靠罵靠道德審判就能夠御敵于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