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美國國會山,。新華社記者 侯俊
攝 |
美國一些官員以前處理中國事務時,,總習慣在人民幣匯率、貿易赤字等問題上大做文章,,外界將此稱為美國對華“抱怨式外交”,。但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訪華前明確對筆者表示,不會繼續(xù)這種對華策略,。 5月30日動身訪華的蓋特納指出,,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加強合作不僅對彼此都有利,,也對世界經濟走出目前危機至關重要,。他重申,美國新政府致力于推進積極合作的全面的美中關系,。 外界注意到,,蓋特納最近一系列積極表態(tài)與他幾個月前的言辭有明顯差別。在今年1月上任前的國會聽證會上,,蓋特納曾一度強硬表示,,奧巴馬政府認為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此舉讓各方詫然,,并引發(fā)美國外匯市場劇烈波動,。盡管蓋特納的立場有突兀之嫌,但通過抱怨,、指責乃至揮舞制裁大棒向中方施壓,,長期以來都是美國談判的一個基調,蓋特納不過是順應了這個趨勢而已,。 但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這種陳舊的“抱怨式外交”早已不合時宜。從國際局勢看,,當前國際社會的首要任務,,是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美作為世界兩大主要經濟體,,扮演著積極的角色,承擔著特別的責任,。繼續(xù)在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大做文章,、甚至無端制造話題,只會模糊當前重點,,弱化彼此合作,,甚至加劇金融危機動蕩,。 從雙邊角度看,正如奧巴馬總統(tǒng)所言,,美中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兩國不僅有著非常緊密的經濟關系,而且在重大國際和地區(qū)問題上有著許多共同利益,。中美經濟息息相關,,中國是美國第三大且是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在美國深陷金融危機,,在國債等諸多問題上有求于中國之時,,繼續(xù)這種“抱怨”顯然也是不明智的。 此外,,通過抱怨,、指責,將一國觀點強加到另一國頭上,,顯然也與當前民主化,、多極化的時代趨勢背道而馳。這次金融危機,,就揭示出一些西方國家相關經濟政策的種種弊端,,也凸顯出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積極作用。美國輿論普遍認識到,,中國發(fā)展(崛起)已是必然趨勢,,世界經濟也離不開中國的發(fā)展,繼續(xù)以施壓為主的對華政策是沒有成效的,。 有鑒于此,,美方也在調整自己的立場。在上月遞交國會的報告中,,蓋特納明確表示,,中國并沒有操縱人民幣匯率。外界也注意到,,在蓋特納之前訪華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也少了不少“訓誡和抱怨”,代之以更加務實,、積極和理性的態(tài)度來處理兩國間的各種議題,。 這或許也正反映了奧巴馬政府現(xiàn)在奉行的“巧實力”政策。奧巴馬政府正是從美國過去的一系列教訓中認識到,,在一些敏感的經濟外交領域,,動輒大棒相加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加劇對抗和摩擦,;而通過平等對話,、坦誠接觸和積極溝通,,反而更有利于問題解決。 中美關系正處于一個新的起點,。良好的中美關系不僅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且有利于促進亞太地區(qū)乃至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與繁榮,。當然,,作為兩個利益廣泛的大國,中美存在一些分歧,、矛盾甚至摩擦都是正常的,,就比如美方會關注貿易赤字等議題,中方也會關注在美投資安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問題,。因此,雙方都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誠意,,而平等協(xié)商,、相互尊重是前提。 這一點,,其實也是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的體會,。被認為是“中國通”的保爾森在卸任財長前曾坦言,作為個人經驗,,美國官員只有了解中國人民的想法,,才能更高效行事,這也是為什么他經常造訪中國的原因,,而且“與最高層個人接觸是無法替代的,,尤其是在中國,中國高度重視尊重和友誼”,。 確實,,自近代以來,積貧積弱而備感屈辱的中國人一直渴望與外部世界的平等,。但能讓外國平等待我,,最根本的一點,還是靠自身力量說話——正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中國經濟實力已今非昔比,;而中國政府一系列積極且負責任的應對危機舉措,也贏得外部世界的尊重,。在一個不斷發(fā)展的中國面前,,通過“抱怨式外交”施壓中國作出違背自身利益的舉措,顯然是行不通的,。(本報記者6月1日發(fā)自華盛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