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的作者,,美國人赫爾曼?麥爾維爾,另有一部海洋小說《泰比》,,其中寫了兩個船難余生者流落至荒島,,得到一個原始部落的款待,。他們看到火上的陶罐,聞到肉香,,心里又激動又害怕,。這是烤小孩吧?一定是的,。肉上來了,他們壯膽嘗了一口:咦,,味道很不錯,像是牛肉,,于是稍稍寬了心,。但吃著吃著,他們想起自己在島上就沒見到過牛,,心再次懸到了嗓子眼,。“這種蠻荒之地的人能是什么樣的口味�,�,!這些人形惡魔能從哪里搞肉,,還用說嗎,?”好在,,他們最后發(fā)現(xiàn)了一只被宰殺的小豬的遺骸,,才長出一口氣。 麥爾維爾是在跟讀者耍笑,他壓根就沒想過寫一段真正的食人部落歷險記,,吃人肉這種事情,,別說描寫,麥爾維爾想都不敢想,。但人肉究竟什么味兒,?《水滸》里有人肉包子鋪,卻沒有對肉餡滋味的正面描寫,;魯迅說,,中國歷史滿本寫著“吃人”二字,可是人究竟好不好吃,,歷史也不會開口說話,。 且先繞開這題目,講個古人吧,,他的名字叫威廉?巴克蘭,,他的理想是嘗遍世上一切肉味。 巴克蘭活躍于19世紀上半葉,,主業(yè)是神學,,后成為牛津大學第一位神學教授,但他又是個地質(zhì)學家,。他寫下了一部《神正論》,,提出了一種理論來調(diào)和《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述和化石證據(jù)之間的矛盾;他還是第一個研究糞便化石的人,,通過它們,,我們才能探知當初恐龍都吃點什么�,?茖W和神學,,巴克蘭兩不誤,尤其他支持當時的農(nóng)業(yè)科技,,推動農(nóng)地排水及灌溉的普及,,還力主對窮苦勞動者實施口糧分配,得到了很高的社會名望,,學術(shù)界和教會,,兩頭都尊崇他。 他想吃肉,,也不是因為嘴饞,,而是出于一定的科學抱負,此外還有心血來潮的成分,。終其一生,,這個理想實現(xiàn)了多少,,他沒有留下系統(tǒng)的記錄,對一個著名科學家來說,,這似乎不太應該�,,F(xiàn)在我們所獲得的信息,都來自巴克蘭后繼者口口相傳的軼事趣聞,。他吃了好多在當時沒人敢吃或愿意吃的東西:刺猬、鱷魚,、小狗,、蝸牛和黑豹。他的嘗試影響了其他人,,比他小二十歲的理查德?歐文,,后來成了有名的博物學家,就迷上了吃烤鴕鳥肉,。 有件事情,,證明此人真的吃出了點名堂:有一次他出游到歐陸,看了一個天主教大教堂,,那里地板上有一攤“殉道者之血”,,教堂執(zhí)事說,這血一直新鮮如初,,無法抹去,,是圣人之血。巴克蘭盯著看了半天,,突然雙膝跪地,,伸長舌頭去舔那血點子。在旁人驚愕的注視下,,他站起來,,安靜地說了句:“我來告訴你吧,這是蝙蝠尿,�,!� 巴克蘭逝于19世紀中期,半個世紀后,,當時的一位名作家,,人稱“故事大王”的奧古斯特?海爾回憶了一件事。他說,,有一次一位貴婦邀請他和巴克蘭去她牛津附近的府邸吃飯,,巴克蘭比他大整整五十歲,一派老紳士模樣,。酒過三巡,,新上來一道菜,,放在銀托盤里,女主人指著它說:“這是法王的心臟,�,!� 聽聞這話,巴克蘭瞧一眼,,咕噥了句:“我吃過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倒是沒吃過一個國王的心臟�,!眲e人未及反應,,他伸手抓起心臟,三口兩口就咽下了肚,。就這樣,,這件獨一無二的珍貴文物,讓他一個人給吃了,。 這種非同尋常的愛好非但沒有妨礙巴克蘭的升遷,,反而還助了力。晚年他當上了威斯敏斯特教區(qū)主教,,然后行了件大功德:改善了威斯敏斯特公學里學生的伙食――他對口味之事真的很敏感,。1856年,脊椎病毒侵入了他的腦部,,巴克蘭逝世,,享年七十有三,就其歿因來看,,他吃的那么多東西都沒有妨害到他的健康,。 其實,人真的什么肉都能吃,,都能消化,;倒是數(shù)量和類別更龐大的植物,我們只能消化很小一部分,,還得等待一定的條件,,比如果實成熟,而動物呢,,比方一頭牛,,不管是雛牛是成牛,我們都照吃不誤,。人是天生的雜食動物,;巴克蘭證明了這一點,把他吃過的食物列個清單,,我們今天的食物種類實在是九牛一毛――他甚至連綠頭蒼蠅都吃過,,還跟那位奧古斯特,?海爾說,蒼蠅的味道不如鼴鼠,。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費城的喉科醫(yī)生,一直在收集他從人的喉嚨和胃里收集到的各種東西,,到他職業(yè)生涯結(jié)束時,,加起來有數(shù)千樣,其中不乏鑰匙,、鎖頭,、別針、釘子之類,。倫敦的戈登博物館展出過從醫(yī)院搜集來的各種腹中異物,其中一件展品,,是一名囚犯吞下去的床墊彈簧,,此人抑郁難耐,吞彈簧只為了能出去,,即便只是一小會兒,。英語的“stomach”一詞,既指胃,,又指整個肚皮區(qū),,仿佛在暗示胃的強勢:一大片區(qū)域里,它是唯一的地標建筑,,而且來者不拒,,哪怕收進一只彈簧,也不停地分泌出胃液企圖溶解它,。 但即便如巴克蘭這么好奇心重的人,,好像也沒吃過人肉:他肯定也會感覺惡心。在一盤人肉和一盤蒼蠅之間,,他選擇蒼蠅,。一般人人肉蒼蠅都不吃,就連想一下都受不了,,是因為文化,,而非自然屬性的緣故;但中國史書上講到饑荒或圍城時,,多有提到“易子而食”,、“人相競食”之類大慘況的,相信在這種時候,,蒼蠅,、蛆蟲之類也免不了被絕望的人類捕獵,。 有確切資料記載的最大規(guī)模的食人儀式,發(fā)生在阿茲特克文明時期,,而最晚近的一次則是新幾內(nèi)亞的福爾人,,但這一習俗在1950年代也消亡了。在歐洲,,食人儀式似乎沒有,,但蒙田隨筆里有一則名篇“論食人部落”,針對的是當時的宗教戰(zhàn)爭,。蒙田說,,他覺得吃活人比吃死人更野蠻,“把一個還有感覺的身體千刀萬剮,,一片片燒烤,,讓狗和公豬咬他、啃他……比他死了以后再烤再吃更野蠻,�,!笔÷蕴柕牟糠郑且粋放在括弧里的長長的句子,,蒙田點出,,當時的人就是這么做的――“不是發(fā)生在宿敵中間,而是在鄰居與同胞之間,,更可惡的還是以虔誠和宗教為借口,。” 蒙田說,,既然大家普遍接受醫(yī)用尸體,,那為啥不考慮考慮以人肉上餐桌?那個時代,,醫(yī)生會嘗患者的血液來診斷病情,,開出的藥方里會有磨碎的人顱骨(加姜或不加姜),所以,,蒙田辛辣地諷刺說,,我們不要以為食人族多么野蠻,我們碎剮活人后烤其尸,,離合法吃人肉,,也就一步之遙了。 好吧,,那么人肉究竟什么味呢,? 塔斯馬尼亞大學的一位教授,名叫海倫?提芬,,我讀到她的一篇文章,,她小心地用了一個假設來談論人肉可能的味道:人類欠下了豬很大的血債,,假如有一天,豬反過來烹食人類肢體,,“便會產(chǎn)生一個新詞叫‘長豬’,,‘長’,意味著豬肢和人肢之間僅有長度的區(qū)別……根據(jù)豬肉和人肉在肌理組織結(jié)構(gòu)上的高度相似,,我們可以認為,,人肉跟豬肉味道差不多�,!�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劉易斯?帕崔諾維奇,,在他的《食人族內(nèi)幕》里綜合了一下各種說法,結(jié)論是,,人肉口感似豬肉,,但要甜一些。因為人跟豬不同,,人體善于有氧運動,,因此在口味上,人肉更接近馬肉,。有一個說法,,說掠食類動物較少攻擊人,,是因為我們不好吃,,反而是人,哪怕心里厭惡,,舌頭和胃口倒是更能接受人肉――這兩個器官都是用腳投票的,,如果它們有腳的話。 都說“眾口難調(diào)”,,是的,,但其實,我們的身體知道攝入什么東西有益于自己,,還能得到快感,。不吃人肉,皆因文化的遏制――但“(恨不能)生啖其肉”這樣的句子,,好像動輒就能看到,;《封神演義》里,蘇妲己讓西伯侯姬昌吃下長子伯邑考的肉,,雖然是個神話,,想起來還是后背發(fā)涼。不過,,如果有一天,,新的食品科技開發(fā)出了“人造人肉”,,會有人敢于一嘗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