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杰作,,也知道他的藍色時期、玫瑰時期乃至非洲時期,,但鮮少有人能把他和1911年《蒙娜麗莎》失竊案聯(lián)系在一起,。伴隨著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中立體主義作品展的開幕,《The
Daily
Beast》又將這一舊事重提,。
1907年前后,,畢加索迷上了盧浮宮公元前3世紀或4世紀的伊比利亞雕塑。他把這些告訴了自己的好友蓋里·皮耶雷,,沒過多久,,皮耶雷就把雕塑從盧浮宮中偷出來并當作禮物送給了畢加索。這些雕塑激發(fā)了畢加索創(chuàng)作《亞威農(nóng)少女》的靈感,。
隨后,,皮耶雷離開法國前往美國,。1911年,他回到法國,,卻身無分文,。他對畢加索的另一位密友紀堯姆·阿波利奈爾說,他想去盧浮宮再多偷些藝術(shù)品,。阿波利奈爾懇求他不要這樣做,,卻遭到拒絕,不僅如此,,皮耶雷還將偷來的雕塑在阿波利奈爾的一眾熟人面前展示,。阿波利奈爾生氣的叫皮耶雷立即離開。恰好那天,,《蒙娜麗莎》失蹤了,。很快,《巴黎日報》刊登廣告,,懸賞5萬法郎尋《蒙娜麗莎》,。
想到又能解氣又有錢賺,皮耶雷就跑去《巴黎日報》爆料,,把他偷雕塑的事情和盤托出,,還把兩位無辜的詩人和畫家一并捎上。
畢加索和阿波利奈爾被地方法官傳訊,,成了《蒙娜麗莎》失竊案的主要嫌疑人,。審訊中,畢加索稱自己并不認識他的這位密友,。最終,,法官得出了二人與失竊案無關(guān)的結(jié)論,還稱他們是警察濫用權(quán)力的受害者,。兩人最終得到了釋放,。
事后,畢加索繼續(xù)作畫,,但阿波利奈爾卻未能從這次陰影中走出,。那時正值一戰(zhàn),他前去參軍,,于1916年頭部中彈,,1918年去世。
在后來的一次采訪中,,畢加索提及1911年這件事時說:“當被法官問及‘你認識這位先生嗎,?’……我答:‘我從來沒見過他。’……我看到紀堯姆的表情變了,,面無血色,。(直至現(xiàn)在)我仍感到羞愧�,!�
《蒙娜麗莎》的真正竊賊是意大利人文森左·佩魯賈,。畫作失竊兩年后,他在向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家美術(shù)館出售該畫時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