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測是個考腳力的事,,單純靠走的。一般就是兩三個人沿著施工路線橫向一齊走,,一人負責一段,,走得很慢,眼睛不能離地,,一天也就只能走個3-5公里,。”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
石俊會
很多人認為考古就是挖墓,,盜墓者是偷著挖的,,考古者是國家組織挖的。對于大眾百姓而言,,發(fā)現(xiàn)幾座大墓,,出土多少文物,不過是個茶余飯后的談資,,考古有何意義,?考古人員表示經(jīng)常會陷入此類問題的質問中,考古不會產(chǎn)生GDP,不會帶來直接經(jīng)濟收入,,但它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是不可估量的,。
“考古有時候會變得很枯燥”
考古是不是很刺激?當記者把問題拋給石俊會時,,他不易覺察地苦笑了一下,,思忖了一陣才說:“當考古變成程序性的事情后,可能枯燥會更多一點吧,。有些人對某個時代的東西感興趣,,所以不管是完整的文物還是破碎的文物,,都可以令他很興奮�,!彼约宏P注的是漢唐時期的文物考古研究,,盡管廣東省境內已經(jīng)發(fā)掘了不少漢代墓室,前輩們積累了豐富的考古經(jīng)驗,,但是每次挖掘仍然很新鮮,。“考古具有很大的不可預見性,,一座墓葬即使跟史料記載相符,,但也存在著很大的變數(shù)�,!笔f,,他自己就曾碰到過這種情況,有一次發(fā)現(xiàn)了墓葬群,,按照現(xiàn)有資料墓葬屬于唐代,,但實際上卻是南朝時期的。
哪件文物讓你印象最深,?聽到這個問題,,易西兵笑了起來,他說很多人都這么問,,雖然,,別的地方可能出土過很完整的古代尸骸、更精美的玉器等類同的東西,,但每一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次有人問我出土的文物‘哪個最貴,,哪個罕見,哪個是第一次見’時,,我都會說每一次出土的遺物和每一個遺址,,哪怕是一個水井、灰坑,,一座房子,,都是全球首映�,!�
所以,,考古總有“意外”的驚喜發(fā)生,。廣州地處嶺南,,酸性土壤加上高溫多雨的氣候環(huán)境,,幾乎沒有骨骸能夠很好地保存下來。2011年西灣路出土了一個較完整的宋代女尸,,這讓易西兵他們很興奮,,“我們覺得太幸運了,推測能留下來的原因可能是骨架下鋪了一層木炭,,起到了防潮的作用,;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地勢高,地下水浸泡的時間短,�,!蹦壳埃@具宋代女尸打了石膏,,被很好地保存起來,,留待日后進一步研究其身份、年紀等信息,。
跨越時空與祖先對話
除了很多人不理解考古外,,“基建工程與考古矛盾也比較大,很多建設單位不明白,,不知道,,或者說他不愿意知道,文物要進行考古,�,!币孜鞅愿袩o奈地說。
采訪中,,石俊會同樣提到了這個話題,,2013年6月,廣州蘿崗就曾發(fā)生過建設單位蓄意摧毀古墓事件,,現(xiàn)場5座古墓一夜之間被鉤機摧毀,。“最后只是賠錢了事,,按照法律規(guī)定損壞文物最高罰款90萬元,,很多施工單位寧愿選擇賠錢,也不愿意耽誤工期,�,!笔f,但也有的建設單位,,懂得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曾經(jīng)在一個工地上發(fā)現(xiàn)了文物的痕跡,有一位老總懂得這些東西珍貴,,撥了幾十萬元�,?罱o我們作經(jīng)費,,我們覺得很感動�,!�
面對大眾的不理解,、不了解,何斌表示,,考古正在試圖拉近與公眾的距離,,目前國家正在推廣公共文化服務,其中就包括考古,,“普通大眾可以親臨現(xiàn)場,,了解考古的過程,看專業(yè)人員如何往下挖掘,,如何判斷文化層等,。此外,我們還開設了科技考古研究基地,,為日后的公共考古做準備,。”
“考古發(fā)現(xiàn)都是零散的碎片,,本身不完整,,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碎片綴合起來,慢慢地剝離出一些古代人的信息,�,!币孜鞅f,“文物雖然是冰冷的,,但卻是會說話的,,結合周邊的環(huán)境,我們能推測出它背后的很多故事,。文物能讓我們跨越時空,,與它所處的時代,與祖先對話,。我相信,,考古為廣州帶來的潛移默化的效果,遠遠大于所耽誤的工期,�,!�
尋找祖先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很多人都問我考古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索,,很多年前讀過一本書,,德國人西拉姆寫的《神祇·墳墓·學者》,很認同里面的一句話,‘我們需要了解過去的5000年,,以便掌握未來的100年,。’我的理解是,,考古實際上我們是在追尋祖先的足跡,找尋祖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為我們預見未來的走向,,提供一些依據(jù)和線索�,!币孜鞅f,,“這聽上去很像一個哲學命題,但很值得深思,�,!�
“通俗來講,可以把廣州比作一個耄耋老人,,回顧往昔歲月,,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把自己這一生的經(jīng)歷進行還原,,10歲時,、20歲時、40歲時,、60歲時都是什么樣子的,,把這些成長的歷程探索清楚,告訴現(xiàn)代人自己是怎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币孜鞅又f,“考古很難提供經(jīng)濟效益,,產(chǎn)生不了GDP,。但是考古發(fā)現(xiàn)對公眾,對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或移居廣州的人,,或者匆匆過客,,提供了一種文化上的涵養(yǎng)。去博物館參觀,,甚至街邊的一個宣傳片,,就能讓人感知廣州歷史文化古城的氛圍,能夠產(chǎn)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宣傳效果,,這樣的社會效應會默默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
談資
如何發(fā)掘一座墓葬?
古代墓葬很講究選址,,往往會選擇離水不遠的地方,,但又不會有水患危險,比如東邊的梅花村,、龜崗,,東北方向的黃花崗、太和崗,、沙河頂,,西北方向的梓元崗、桂花崗等,�,?脊牛紫纫鎏镆罢{查和勘探,,發(fā)現(xiàn)墓葬后,,進場作業(yè),就在平地上挖坑,,坑的大小與墓主的經(jīng)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相關,。
不砌磚的墓葬,木頭做的棺材放進去幾年就會腐爛,,上面紅黃色的山崗土塌下來,,形成填土。等到考古人員發(fā)掘的時候,,填土的顏色,、質地、疏松程度等與周圍的土都不一樣,,根據(jù)這個判斷墓的大小,。接著,拍照,、錄像,、繪圖,再一層層去清理土,,預判深有多少米,,先請工人用大一點的鋤頭挖,等到一有變化,,就用小一點的工具,,比如手鏟、小鋤頭,,接著用毛刷,、竹簽等小工具把隨葬器物取出來,,再拍照、錄像,、繪圖,。隨葬器物取回倉庫,編號,、登記,,進行下一步整理研究。
廣州墓葬十有九空
易西兵稱廣州墓葬十有九空,,大部分都是被盜墓了,。盜墓的歷史幾乎可以追溯到史前,曾有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一座新石器時期的墓葬被盜了,。廣州被盜的墓葬大多屬兩漢時期,,主要的原因是磚室結構的墓居多,,比較結實,,保存得較完整。比如,,2003年考古人員在廣州大學城發(fā)掘了一座東漢墓,,是目前廣州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磚室墓,有100多平方米,,夫婦合葬,,按照常規(guī),墓內隨葬品至少有100-200件,,但是結果卻只有少量的殘?zhí)掌�,,這墓就是被盜了。
木頭結構的墓葬,,保存得相對好一些,,主要是時間長了木頭腐朽爛掉,填土進去,,不易盜墓,。但也有被盜的,1983年考古前輩在西灣路發(fā)掘了一座南越時期的大墓,,有十幾米,,按照慣例,里面的隨葬品肯定是上百件,,但實際出土的只有20余件小玉器,。“后來猜測可能是被三國時期的孫權盜了墓,,但真實情況無法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