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功甫帖”成為熱門詞匯,,媒體上各路專家圍繞該藏品的真?zhèn)握归_激辯。但對于普通收藏愛好者來說,,這些專家的文章太過高深,,看都看不懂,,更別說學習借鑒了。其實,,鑒定古代的字畫藝術有很多方式,,但歸納起來無外乎:“一字二畫三印章”。若想看懂專家的文章,,就要先吃透這七個字,。
我們欣賞、鑒定古代書畫的價值,,首先要了解不同時代的藝術特征,,藝術風尚和那時期各個書畫大家本人的獨特風格。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要求,,一個王朝有一個王朝的藝術表征,,書畫家們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無疑會受到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隨之,,作品中也必將體現(xiàn)出當時的文化氛圍、時代情懷,,筆法技藝,,用彩習慣等大大小小的“朝代氣象”。
所謂“一字”,,指的是落款,。落款是判斷詩畫年代的主要根據(jù)之一。一般來說,,唐畫無款,,包括唐以前所有的畫,都無落款,。因為在唐人的頭腦中,,還沒有為畫作題款的概念。相反的,,時人認為畫作上題款是對作品的破壞,。這就是一種具有時代特征的審美差異了。北宋出現(xiàn)了藏款,、一炷香款,。藏款就是畫家將落款藏于畫面中山石樹木等筆觸繁密的地方。一炷香款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即:從上到下一行題款,,絕不寫第二行,。但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宋徽宗趙佶,,他習慣題四行,。他是皇帝,九五至尊,,又是名副其實的書畫大家,,即便特立獨行也無傷大雅。元代出現(xiàn)了平頂款,。這種題款從右往左寫豎行字,,第二行和第一行字齊平,寫上四五行也可,,但次行后的字都不能出格,。明朝嘉靖皇帝時有了抬頭款:第一行的字不夠,,第二行可以上移兩個,,直至把題款寫完后蓋章。
“二畫”的門道也很多,。像南北朝的人物畫在風格上是顯得瘦骨清秀,;唐代人物畫體態(tài)豐腴,服飾雍容,;宋代宮廷畫派筆下的人物大多粗短,,駝背,姿態(tài)中有彎腰或抬腳的動作,;明清時的美女則一個個櫻桃小口,,弱不禁風,好似《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一般,。從書畫的尺幅來看,,對聯(lián)出現(xiàn)在晚明時期,描畫的團扇出于北宋,,文人手中的折扇在明后期流行,,一開始,大家只在扇面上題字,,后來才發(fā)展到作畫,。另外,看畫還需看紙聞墨,。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之前,,作畫都是在絹帛上。唐宋前多壁畫,。隋唐五代,,作畫的紙張中有了麻紙,,隋唐也用皮料紙,北宋出現(xiàn)藏經(jīng)紙,,近代當然是用安徽宣城的宣紙了,。總而言之,,一個鑒賞者具有的歷史文化知識愈豐富愈細致,,對鑒賞古代書畫的裨益就愈大。
“三印章”是指書畫完成以后要鈐印蓋章,。唐代的章只用在書法作品上,,宋以前用水印。明朝有了油印,。清末,,鋅板印刷技術流行,于是就有人采用印刷技術來復制印章,。當下科學技術越來越發(fā)達,,復制印章的手法也越來越豐富,所以現(xiàn)在,,鑒定專家也就很少將印章作為判斷書畫作品真?zhèn)蔚闹饕罁?jù)了,。
知道了上面這些知識后,我們有時不需要看見書畫的實物,,也能進行真?zhèn)蔚囊恍┐致耘袛�,,這叫做“耳鑒”,含有“用耳聞來鑒別”的意思,。比如有人跟你提起一幅畫作,,說有可能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真跡,因為落款就是“閻立本”,。而你一聽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唐畫無款呀!這便是一種“耳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