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攝影收藏在國外早已風生水起,但在國內(nèi)卻剛剛起步,,被稱作藝術(shù)收藏中的“原始股”,。即將于5月17至24日在淮海西路570號紅坊內(nèi)的上海城市雕塑藝術(shù)中心揭幕的第三屆全國
“九城藝術(shù)聯(lián)展”,特別新增了攝影,、版畫板塊,,旨在與九城展買家一起,找尋藝術(shù)
“原始股”,。
放眼藝術(shù)領(lǐng)域,,其他藝術(shù)板塊作品價位正逐日攀升,與大眾收藏漸行漸遠,,但國內(nèi)攝影的價格卻仍然處于低位,,因此升值潛力巨大。本次九城展特別邀請滬上著名獨立攝影師爾冬強參展,,他帶來了上海航拍系列作品和絲綢之路系列作品,,不僅視覺效果震撼,且極具文獻價值,。而同時力邀參展的還有中生代海派國畫家何曦的跨界攝影力作,,他的攝影和繪畫一樣追求個性,寧靜的畫面中有著電影般的質(zhì)感,,令人回味無窮,。去年其攝影作品個展在原曲畫廊舉辦時,許多藏家爭相追買,,一時掀起“追何”狂潮,。
爾冬強
歷時30年他為上海留下“視覺文獻”
上周,一張約140年前拍攝的上海外灘全景照,,由蘇富比拍賣行在倫敦進行了公開拍賣,,作品成交價為14.65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54萬)。這一結(jié)果再度引發(fā)了人們對老上海影像的空前關(guān)注,。爾冬強認為,,這類作品的價值根本無法用金錢衡量,“它對記錄一個城市的DNA,,記錄一個城市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極具價值,。這樣的攝影師讓人心存敬意,,而城市的記錄需要很多代人去接力�,!�
30年記錄上海城市變遷
爾冬強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懷揣著一張1:500的上海地圖,,逐條街道地拍攝,對老房子進行反反復復地梳理,,為這座城市拍攝了《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上海法租界》、《上海老別墅》,、《上海裝飾藝術(shù)派》等一系列專題攝影畫冊,。“我沉迷于這座城市流逝的風情片段和紛繁如煙的往事里,�,!�
喜歡研究歷史的爾冬強,率先提出了“視覺文獻”的概念,,他希望自己的攝影作品能夠帶著關(guān)于歷史和社會的思考,,來完成對時代變化的記錄。在他將鏡頭對準一些物象的時候,,不僅僅是摘取美感更是復原歷史,,“上海提前眺望到了西方文明,他們對西方社會游戲規(guī)則的了解,,通過言傳身教積淀到了這個城市中,。在上海密密匝匝的老洋房、石庫門中就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香港一家媒體用“爾冬強,,為失了憶的上海作證”為標題,來概括他過去30年的工作,。對此,,爾冬強很感慨:“有時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攝影師,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和這樣一座城市,,僅用了3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對上海城市變遷的記錄,。有時,我又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幸的攝影師,,因為在我的周遭終日是工地的轟鳴和都市的喧囂,,我目睹了太多老房子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一同被湮滅的還有老上海人傳統(tǒng)的生活�,!�
上海至今讓我心存感動
把大部分時光都用在了拍攝上海老房子的爾冬強,,也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外灘的珍貴影像。
他至今完好保存了這些照片,。他說,上世紀80年代航拍外灘時,,那時的浦東還是一派河流縱橫的田園風光,。到了上世紀90年代,城市逐漸蘇醒,,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已經(jīng)開始,,陸家嘴矗立起標志性的建筑東方明珠,但是整個陸家嘴還是大片空曠的土地,。而2010年的航拍,,陸家嘴已經(jīng)高樓林立,氣勢和規(guī)模絲毫不讓曼哈頓,,還有各具風采的世博場館,。
爾冬強說:“上海是一座永遠讓你著迷并驚嘆的城市。作為一名職業(yè)攝影師,,我已為上海拍攝了30年,,但是每一次按下快門,我的內(nèi)心依然對這座城市心存感動,�,!�
此次參加九城藝術(shù)聯(lián)展,爾冬強帶來了兩幅精彩的上海航拍作品,,分別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90年代初和2012年,。前者僅剩2個拷貝,堪稱珍貴,,后者1個拷貝在去年12月7日北京百年愛心慈善拍賣會上曾以50萬元拍出,。但在九城展上爾冬強卻給出了十分親民的價位。其他兩幅參展作品《新疆喀什街頭的理發(fā)攤》和《神山圣湖》,,是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系列中的作品,。
何曦
繪畫和攝影是他的藝術(shù)雙聲道
何曦是上海中生代國畫家中的佼佼者,其獨具個性的實驗性繪畫語言和繪畫思索,,讓他成為海上畫壇的先鋒人物,。
玩攝影已經(jīng)很多年的他,去年首次舉辦個人攝影作品展《心眼·何曦》,,其驚艷亮相不僅讓粉絲驚呼,,也讓藝術(shù)圈震動。開幕式上短短一小時,,標價3500元一幅的攝影作品已被貼上了數(shù)十個紅點,。
跨界也拼真材實料
如今不少成功的藝術(shù)家都熱衷于玩跨界,,畫家劉曉東、喻紅夫婦畫畫之余玩拍電影,,演員張鐵林,、主持人倪萍玩書法、繪畫,,歌手艾敬玩起了當代藝術(shù),。盡管有人說,跨界玩的不過是名聲,,但事實證明,,要玩出名堂,除了名聲,,還得有真材實料,。
何曦愛上攝影已有多年。好幾年前,,他就出版過一本攝影集,,里面收的全是他拍攝的城市里各種牛皮癬廣告的作品。他以“二手植物”,、“瓶中樂園”,、“海洋世界”、“游來游去”和“標本”等系列畫作傳達出對現(xiàn)實世界極大憂思的同時,,也常帶著相機在城市里游走,,并通過攝影畫面,表達那些無法用繪畫來表達的思索,。
照相機就是我的速寫本
何曦說,,攝影和畫畫對他來說是一回事,都是表達自我的媒介,,有時對攝影的熱情會超過畫畫,,但從沒想過要以攝影師自居。即使在攝影個展贏得巨大掌聲,,人們驚呼“一個攝影名家誕生了”時,,何曦也依然淡定。他說,,繪畫和攝影是他的藝術(shù)雙聲道,。他總覺得,畫家能夠拍得像攝影師一樣好是正常的,,布列松就是一名畫家,,他有句名言:“照相機就是我的速寫本。”
出門帶相機已成了何曦的一種生活習慣,�,!拔也环胚^讓我感興趣的每一個瞬間�,!彼f,,“正是借助攝影,我知道了蜻蜓在空中飛時腿收攏在腹部幾乎看不見,,所以我畫飛的蜻蜓,,可以比齊白石還靈動,哈哈,。”不過,,除了攝影能幫助畫家收集資料,、提供精確拷貝樣本之外,何曦覺得攝影自有它的獨立價值,。
在平常事物中捕捉不平常
當記者問他,,如何訓練出獨特的目光時,他坦言:“其實看東西,,心眼更重要,。你常能在平常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并能捕捉到它的不平常,你就是有心眼的,�,!�
他為滬上不少著名畫家留下了傳神的肖像照片,楊正新,、韓碩,、梁洪濤、馬小娟,、蕭海春,、吳玉梅等名家都一一進入了他的鏡頭。何曦喜歡搖滾樂,,各類演唱會也是他在攝影上一展身手的好時機,。他曾抓拍到了一張讓他頗為得意的崔健現(xiàn)場照,畫面中的崔健低著頭,,帽子遮住了他全部的臉,,觀眾僅憑白色帽子上那顆耀眼的紅色五角星,就能認出這位搖滾巨星,。何曦說,,照片中所有的崔健符號都齊了,以至于他那張已經(jīng)呈現(xiàn)松弛的臉倒是多余的了。而他攝于羅馬街頭的那幅《老人》令人叫絕,。那是他在追隨拍攝對象走了好幾條街道后的收獲,。而此次參加九城藝術(shù)聯(lián)展,他帶來的作品《初夏》,,同樣也是在寧靜中具有電影般的畫面質(zh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