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一向以優(yōu)質的財富管理能力作為其對外宣傳的金字招牌,,然而,,近段時間,,部分外資銀行“預期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形成冰火兩重天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引發(fā)市場質疑,。
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的業(yè)內人士指出,,外資銀行的產品以結構性產品為主,該類產品實現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分析人士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所提供的財富管理產品在種類、數量和影響力方面都很有限,,和內資銀行相比,,近年來的發(fā)展速度也較為緩慢。財富管理和投資理念的差異也是導致外資銀行財富管理經驗和優(yōu)勢在現階段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原因,。
“高預期收益率”或只是浮云
從銀率網的統計來看,,2012年發(fā)行的結構性產品中,最高預期收益率排名前十的產品均為外資銀行發(fā)行的人民幣投資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均超過20%,,其中星展銀行占9席。以2012年預期收益率排名第一的星展銀行“2012年股得利系列1204期12個月證券掛鉤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產品EZFY”為例,,其預期收益率為32%,。排名第二的星展銀行“結構性投資帳戶2012年第2期SIA1202-12SFETFCNY”的預期收益率也高達30%。
與此相對的是,,根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2012年12款零負收益的結構性產品中,有10款為外資銀行產品,,其中,,星展銀行占7款。
事實上,,“到期”不如“預期”的情況不只存在于星展銀行,。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月到期銀行理財產品共計2990款,。從到期收益表現來看,,1795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共有25款沒有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其中,,南洋商業(yè)銀行有8款“匯益達I號”系列理財產品沒有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該系列理財產品為掛鉤于外匯匯率的結構性品種,產品收益類型均為保證收益型,。其中,,“匯益達I號”系列第39期(C 12144)、第43期(C 12163)、第44期(C 12168)以及第45期(C 12173)產品的投資期限均在1個月至3個月區(qū)間,,產品預期最低收益率和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1.20%和6.00%,,而產品實際到期收益率為4.32%或4.40%;“匯益達I號”系列第35期(C12127)和第36期(C12131)產品的投資期限均在3個月至4個月區(qū)間,,產品預期最低收益率和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1.50%和6.00%,,而產品實際到期收益率均為4.25%;“匯益達I號”系列第10期(C 12031)和第10期(C 12132)產品的投資期限均為306天,,產品預期最低收益率和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1.80%和6.00%,,而產品實際到期收益率分別為5.30%和5.45%。
主打結構性產品 “實現收益”不確定性增大
“到期收益率”不如“預期收益率”在外資銀行中時有發(fā)生,,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銀率網統計顯示,2012年各商業(yè)銀行共發(fā)行近2.9萬多款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理財產品,,其中絕大多數為內資銀行發(fā)行,,外資銀行發(fā)行量在理財產品總數中的占比不足3%。而外資銀行2012年度發(fā)行的理財產品中,,結構性產品接近90%,,居主導地位,僅個別外資銀行發(fā)行普通類理財產品,。與此相對的是內資銀行所發(fā)行的理財產品中,,普通產品占比接近97%,結構性產品占比約3.5%左右,。
銀率網分析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復雜程度遠高于內資銀行,一方面是因為外資行的理財產品以結構性產品為主,,和普通類產品差別較大,。另一方面,即便和內資銀行發(fā)行的同類產品相比,,外資行產品也更為復雜,表現在掛鉤標的,、收益條款等多個方面,,例如內資銀行發(fā)行的結構性產品大多掛鉤利率、匯率和黃金等資產,,收益條件較簡單,,而外資行產品的掛鉤標的涵蓋股票、基金,、大宗商品等諸多領域,、涉及的區(qū)域和市場更多、產品運營期限更長、收益條款設置更復雜等,。
“總體而言,,結構性理財產品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遠遠高于常規(guī)理財產品,,其中和海外基金、股票,、黃金等高風險資產掛鉤的結構性產品實現收益的不確定性最大�,!便y率網分析師說。該分析師指出,,某些外資銀行的產品在特定時期出現大比例未達預期的現象,,和產品所掛鉤的基礎資產的表現關系密切。例如,,近期黃金價格持續(xù)下行,,和黃金價格掛鉤的看漲型產品大多表現不佳,而看跌型產品則表現良好,。根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與基金和股票類資產掛鉤的產品到期偏離預期的比例最高。
劣勢明顯 本地市場參與度有限
實際上,,以“更高品質”為標簽挺進中國市場財富管理的外資銀行這些年走得并不順利,。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各種“投訴門”使得外資銀行在理財市場的聲譽受到了不小沖擊。而產品較高預期收益率難以實現,,也使得客戶對外資銀行的理財能力產生了疑慮,。
銀率網分析師指出,外資銀行的優(yōu)勢主要是全球運作的市場背景和經驗,,劣勢主要是對本幣市場的參與度相對有限,,同時由于金融市場發(fā)展階段的差異和管理原因,外資銀行在代銷,、第三方合作以擴展多樣化產品等方面的能力弱于內資銀行,。此外,,財富管理和投資理念的差異也是導致外資銀行財富管理經驗和優(yōu)勢在現階段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原因,。
“總體上看,,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所提供的財富管理產品在種類,、數量和影響力方面都很有限,,和內資銀行相比,近年來的發(fā)展速度也較緩慢,,同時受前期金融危機影響,,產品的選擇和設計方面趨于保守�,!痹摲治鰩煴硎�,。
記者注意到,,盡管表現不盡如人意,,但為了實現更好的“本土化”,一些外資銀行正在積極拓展內地公募基金業(yè)務渠道。最新消息稱,,外資銀行申請基金代銷業(yè)務牌照已經進入證監(jiān)系統正式行政許可審核流程。而渣打銀行(中國),、大華銀行(中國)和花旗銀行(中國)三家銀行已經遞交資格申請材料并進入受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