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網(wǎng)友在新浪微博中爆料稱,某外資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虧損幅度達95%,,折合15萬元人民幣的澳元產品只剩7000元,,通過銀行理財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再度引起社會的關注,,但是對于投資者來說,,想要找銀行索賠困難重重,,因為多數(shù)消費者都是在未細讀理財產品風險提示書就與銀行簽訂了購買協(xié)議,,“簽字”成了所有銀行規(guī)避責任的“擋箭牌”,。在3·15消費者權益日臨近之際,,快報記者通過親身體驗,為讀者摸清了諸多理財“陷阱”,,希望能為讀者提高甄別能力,。
理財產品40萬本金虧4萬
“3年前渣打銀行北京華貿支行給我做了一個理財產品,2萬多澳大利亞元合15萬元人民幣下月到期,。昨天給我來個電話,,告知已剩下7000元�,!鼻安痪�,,一位名為“danni地盤”的博友發(fā)表這樣一條微博,,立即引發(fā)了數(shù)百名博友的轉發(fā)和評論。而記者了解到,,近期以來QDII理財產品集體巨損再度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
無獨有偶,市民黃女士昨日也向快報記者投訴稱,,去年初在南京一家外資銀行購買的一款理財產品到期了,,但是讓她氣憤的是,不僅8%的預期收益沒拿到,,本金反而虧了10%,,40多萬元的本金一年時間損失了4萬多元。
“我找銀行,,銀行卻說,,風險測試書你不是簽字了么?誰讓你一下子買這么多的呢,?”黃女士稱,,現(xiàn)在銀行的產品條款都像天書一樣,普通老百姓哪看得懂,,如果不是理財經(jīng)理在一旁誤導,,客戶怎么可能簽這個字,買一個自己都不懂的產品,。
理財經(jīng)理只說收益不提風險
黃女士跟記者講述了她是如何被一步步誤導買入這個產品的,。黃女士稱,2010年底她在這家銀行曾經(jīng)買過一年期和半年期的理財產品,,當時投資金額也不大,,到期后都陸續(xù)拿到幾千元的收益。2011年初,,她到這家銀行的時候,,理財經(jīng)理跟她說有預期收益17%、13%,、8%三款產品在賣,。黃女士有點心動,但是害怕風險,,于是就問這三個產品中哪個產品保險,。
“那肯定是8%的保險了,好多人買呢,,你前面不也嘗到甜頭了么,?”對于要簽字的風險提示書,理財經(jīng)理說,,這是為了應付上面,,走個形式,。
想想8%的收益確實挺高,然后黃女士就簽了字,,買了一款她認為是最安全的低收益產品,。直到去年底黃女士才吃驚地發(fā)現(xiàn)虧了本金,當她準備提前贖回時,,卻發(fā)現(xiàn)這款產品條款名稱上卻明明白白地寫著“可自動贖回”,,而細看條款,才發(fā)現(xiàn)在“提前贖回/提前終止”一項有一句話是“本產品不設提前贖回機制”,。
今年2月底,,產品到期后,當黃女士找到銀行時,,該銀行理財經(jīng)理稱,,虧損沒有辦法,因為“你在風險書上簽了字,,你自己曉得有風險的,。”但是黃女士反駁稱,,如果理財經(jīng)理不主動解釋,,有哪個客戶能看懂這些復雜的產品說明書,誰能知道里面有什么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