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鬧雙胞,是常有的事,,再加一段凄慘的火燒故事,,將畫一分為二,,又有真真假假的爭辯,這么富有傳奇性,,最有名的就是臺北故宮兩卷黃公望(1269-1354)的《富春山居圖》,。 《江南通志》載:“元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道人,,本常熟陸氏,,少喪父,母依永嘉黃氏,,遂因其姓,。”成書于黃公望生前的鐘嗣成《錄鬼簿》(上,、下二卷,,大約成書于元至順元年,約公元1330年)又記:“其父年九旬方立嗣,,見子久乃云,,‘黃公望子久矣!’”隨著母親改嫁,,連姓氏名號的來路,,典出有故都這么有趣,。 真假兩件,真者一卷題款:“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于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蓖ǚQ“無用師卷”。另一卷被認為是仿本的題款:“子明隱君,,將歸錢塘,,需畫山居景,圖此為別,,大癡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蓖ǚQ“子明卷”,。兩卷為了區(qū)分就用受贈人來命題。 鬧雙胞,,從乾隆十年(1745)冬天起,,臣工進呈黃子久《山居圖》(子明卷)時,乾隆已經讀過沈德潛呈給他的詩集中,,關于《山居圖》的題記詩文,,認為這(子明卷)是黃公望的真跡。于是常相隨左右,,隨時題跋,,一題再題,一共五十五則,,最后在畫最前隔水上,,以宣誓的口吻寫道:“以后展玩亦不復題識矣!”乾隆帝書畫收藏,,論千計萬,,同樣的誓言,只有在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上,,同樣的大作文章,,也是題到不能再題,也是“以后展玩亦不復題識矣,!”難怪乾隆皇帝封此卷為“畫中蘭亭”,。翌年丙寅(1746)冬天,又得到“無用師”卷。雖然,,乾隆皇帝不肯認錯,,但是,他覺得是張好的“贗”作,,也就一并和“子明卷”,,藏在紫禁城里的“畫禪室”了。 乾隆皇帝金口圣言,,收藏在宮中,,也無人敢聞問爭辯,就這樣相安無事保藏在宮中�,,F(xiàn)在,,也有人深慶乾隆皇帝看走了眼,只命令他的文學侍從梁師正在“無用師”卷上寫了一段文字,,讓“無用師卷”保持了原來的清凈面目,,不像其他的書畫,總有乾隆的御題,。 故宮開放以后,,1935年,“子明卷”被選送到英國倫敦的“中國國際藝術展覽會”,,這又代表了當時故宮執(zhí)事同人的意見,。1936年吳昌碩為金城臨摹的“無用師”卷題引首,。金城臨本連題跋也照錄,。他雖未言及真假,卻在畫上蓋了一方印,,文為:“模范”,,用這兩字來說明他的看法。黃賓虹參與故宮點驗工作,,個人的筆記即以“無用師卷”為真,。此外,鄭秉珊,、吳湖帆及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均認定“無用師卷”為真,。1938年,,吳湖帆得到《剩山圖》,重新裝裱成卷,,其中的自跋文,,已辨明“子明卷”為偽。其后如徐邦達(1911.7-)均持“無用師”為真,。上世紀七十年代,,1974年8月,知名的文史學者徐復觀(1904-1982),,獨持“子明卷”為真,,為之翻案辯證,在當時的香港《明報》寫了文章,,認為“子明卷”才是真跡,,引起討論,后來他又于1977年結集成書,。對這個問題用“由疑案到定案”,;被研究者質疑后,又用“定案還是定案”來堅持他的觀點,。徐復觀主要的觀點是,,認為“無用師卷”紙質很新,不似元代古本,,相對“子明卷”倒是紙質老黃的舊本,;火燒的故事則是古董商編出來的騙人伎倆�,!盁o用師卷”上黃公望題“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徐復觀認為黃公望不曾居于此,而應是桐盧縣的富春山,。徐復觀引清朝吳升《大觀錄》,,記沉周臨本跋語是:“因詩題于上”,認為“無用師卷”上的沈周題跋既不是詩,,也是偽品的證據之一,,然而,沈周臨本跋語的原件,,今藏北京故宮,,所記是“請題于人”,與下一句“遂為其子乾沒”,,才能讀得通,。總之,,徐復觀的論點,,眾說并不同意,還是以“無用師卷”為真成定案。 “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已是一件舉世聞名的國寶,,各方面討論的文章已經巨細無靡,,此畫孰真孰偽,大致都有客觀的論定,,不用費詞多做狗尾續(xù)貂了,。 先讀《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上的黃公望長題: 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于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剳,。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公元1350年)。青龍在庚寅,。歜節(jié)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云間夏氏知止堂。 “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闭f明了題這一款時,,畫尚未完成。先題款,,明示畫是“無用師”所有,,要拿這卷畫的人,且先看看這段題款,,就無庸再議,。說來在畫尚未完成,題上所有人,古畫也僅見這一例,。也說明這卷圖畫了三四年,,還沒有完成,之所以如此,,這應該跟江南水鄉(xiāng)生活有關,。題中說:“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著筆,�,!苯闲卸嗨蹋c行李相隨,,船行平穩(wěn),,“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遂旋填劄,閱三四載,�,!笨煽闯霎嫵J窍劝汛筝喞锥ǎ佟八煨顒灐�,。因此,,從卷最末可看出遠山一列,勾線涂抹,,起伏的山形重疊在一起,。 在“庚寅歜節(jié)”(端午節(jié))后畫完成,當然是歸受贈者“無用師”,。黃公望寫這一段款時,,人在夏氏云間“知止堂”。主人為誰,?也是黃公望的朋友楊維楨,,文集里寫有《知止堂記》,主人是云間老人夏謙齊氏,,取《老子》之經有警人者,,曰“知止不殆”的典故,堂有匾是趙孟頫所書,。其四葉孫頤貞,,在兵火之后,重建,。 《書史會要》有:“道士鄭樗,,字無用,,號崆峒生。盱江人,。初學《孫叔敖碑》,,一時稱善。后乃流入宋季陋習,,無足觀者,。”這個人在洪武年間,,還出現(xiàn)在南京,。宗泐(1318-1391)的《全室外集》有《崆峒生歌》,頗能描述他在金陵生活大要,。那時或許已是七十以外的高齡了,。 “子明”倒也確有其人,也是黃公望的朋友,。顧復《生平壯觀》卷九記黃公望畫:“子明畫絹,,中幅�,?铑}甚長,,水墨,不作大樹重山,,水中一泒低小連山,,前人筆所未有。題云,,‘無塵真人領致道,,而余留杭,及至琴川,,而真人又回錢塘,,獨乃弟子明留方丈,比來,,假榻兩旬,,朝暮與子明手談之樂,臨行出此幅徵拙筆,,遂信筆圖之,,以當僦金之酬,他日無塵老子觀之一笑云,。至元戊寅閏八月一日,大癡道人靜堅稽首,�,!秉S公望與子明有圍棋(手談)之樂,,且以此畫作僦金(房租)�,?梢姟白用麟[君,,將歸錢塘,……”做假者,,也有一番心思,。 “無用師卷”可能隨著“無用師”到北方,所以畫史上見不到流傳的記錄,,也可能在沈周收藏前的題跋已經損毀了,。沈周收藏過“無用師卷”,今日的“無用師卷”上,,有沈周(1472-1509)題跋,,寫道:“舊在于所,既失之,�,!奔从诤髞響{著記憶畫出一卷《富春山圖》。這卷憶臨本,,沈周寫著:“請題于人,,遂為其子乾沒�,!边@位被沈周“請題的人”是誰,,至今也是謎,說來又是一件傳奇,。后來傳到北京,,到萬歷廿四年(1596)董其昌(1555-1636)再購回華亭,藏于其畫禪室中,。董氏未死以前又以千金質押于宜興吳正志(之矩),。董其昌在今日已移于“無用師卷”的前隔水裱綾上,寫道:“吾師乎,!吾師乎,!”通過董其昌的大力稱贊,董其昌的學生輩,,所謂的清初四王吳惲,,無不“家家一峰”,奉黃公望為正宗大師,。 “無用師卷”還有一段既傳奇又令人痛心的故事,。這卷畫傳到吳正志(之矩)的兒子吳問卿(或做“冏卿”)手中。當時人的記述,,一個是有名的古董商,,也是《剩山圖》的收藏者吳其貞,,在他的《書畫記》上卷三有云: 此卷,原有六張紙,,長三丈六尺,。曩為藏卷主人宜興吳問卿病篤焚以殉,其從侄子文,,俟問卿目稍他顧,,將別卷從火中易出,已燒焦前段四尺余矣,。今將前燒焦一紙揭下,,仍五紙長三丈,為丹陽張范我所得,;乃冢宰亦因赤函先生長君也,。聰悟通諸技藝,性率真,。好收古玩書畫,,無錢即典田宅以為常。予于壬辰五月二十四日,,偕莊澹菴往謁借觀,,雖日西落猶不忍釋手。其圖揭下燒焦紙尚存尺五六寸,,而山水一邱一壑之景,,全不似裁切者,今為予所得,,名為《剩山圖》,。 這應該是這卷名作火焚最早的記載。此外,,惲壽平(1633-1690),,《南田畫跋》也記載:“吳冏卿生平所愛玩者有二卷,一為智永千字文真跡,,一為富春圖,。特以為殉,彌留,,為文祭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跡,,自臨以視其燼,,詰明焚富春圖,祭酒面付火,,火熾輒還臥內,,其從子吳靜安急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焚其起手一段,。” “火殉”以后,,原來全卷毀去首段的三分之二弱,。吳子文救出此卷后,卷分為大小二段,。后來經由前引吳其貞的安排,,揭下灼焦的一張,還存尺許完好者,,即為吳其貞所得,,為“剩山圖”得名的由來,《剩山圖》右下角也有吳其貞的收藏印,。到底毀去多少,,惲壽平又說:“余因冏卿從子,問其起手處,,寫其城樓睥睨一角,,卻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平沙蓋寫富春江口出錢塘景色,,自平沙五尺餘,以后方起峰巒坡石,,今所焚者,,平沙五尺余爾�,!边@一段是如何呢,?傳世鄒之麟臨有《富春山圖》,這個臨本確有“自平沙五尺余,,以后方起峰巒坡石”的一段,,也可以讓今日的《富春山居圖》,拼湊回原貌,。鄒之麟在這卷臨本上題:“子久富春山圖,,聲稱嘖嘖海內,余曾一再見于楓隱主人處,,業(yè)為題識卷尾,。頃友人持來展玩,不忍釋手,,因臨成副本,,以志云爾,。”今日“無用師卷”確有鄒氏跋,。鄒氏看過“無用師卷”本無疑,。臨本所畫并不完全忠實,卻也讓人存一復本證據,。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戊寅冬,,上海汲古閣主人曹友卿,以此一《山居圖》請吳湖帆審閱,,吳湖帆一見知為“剩山圖”,,驚喜之下,以家藏商周敦古銅器交易,。這時圖卷已無跋,,曹友卿急索原主,追回廣陵王廷賓跋,。吳湖帆裝成一卷�,,F(xiàn)在收藏在大陸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館。 由于國畫畫卷是卷起來收藏的,,所以燒掉的是畫卷最外面,,也就是畫幅起首的一段被火燒壞了,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燒壞的洞,,把“剩山圖”,、“無用師卷”,前后排列,,火焚處,,回卷回去是在同一個地方,且是燒壞的洞,,愈后愈小,。 臺北故宮收藏有明唐寅的《高士圖》,據唐光的跋語:“此六如先生高士圖卷,。乃荊溪吳氏物也,。己丑歲曾侍先君同觀于云起樓。明年庚寅,。其主人翁不達,。擬以素所珍愛諸物殉葬。慮不能如愿,。遂于臨逝時,。集置榻前。付之一炬。此卷與黃子久富春圖,。同遭厄劫,。”這從“高士圖”三字及其旁題字已不全,,可得知,。當時火殉,不知尚有多少件為人不知,。 如把“剩山圖”,、“無用師卷”、“子明卷”,,并排觀看,“無用師卷”與“子明卷”的構圖大致相同,�,!盁o用師卷”少頭,“子明卷”缺尾,。 這一卷畫,,今日稱為“富春山居圖”,黃公望自己并沒有命題,,想來是以題款“仆歸富春山居”來命名,,然而,歷史上對這一卷的記載,,出現(xiàn)“富春圖”,、“富春山圖”、“富春山居圖”,、“富春大領圖”等等,,不過這并不重要,命名只要切題就好,。倒是要問這是不是畫富春江景,。古富陽的縣邑,目前是杭州市屬下的富陽市,,正標榜要建設成現(xiàn)代版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城市,。富春江中穿,將城市一分為二,,江上已筑了水壩,,波平如鏡,來往的不再是風帆,,而是成隊的采沙船(鄉(xiāng)人說富春江的河沙品質極好),、運貨物的鐵殼船。隨著城市的開發(fā),兩岸也出現(xiàn)了高樓,。以富陽市(古富春)曾為黃公望當年隱居地,,往惜舟船往來所經,大家也認為畫這一帶的風景,,應無疑慮,。黃公望畫上的題款是“庚寅”,去年2010年也是庚寅年,,雖然古今相距660年,,游河繞境欣賞富陽景色,兩岸風景,,依然可見當年的風趣,。攝影鏡頭下,不高的連綿小山,,沙渚上成排的叢樹,,與畫中景,有其合拍處,。 “無用師卷”題款的年代紀年“庚寅”(西元1350年),;而“庚寅”這一年與《富春山居圖》卻有巧合之遇,畫成于“庚寅”,,也毀于清順治七年(1650)的“庚寅”,,因而離散。去年又是“庚寅”,,大陸的主事者,,呼吁兩卷能同時地展覽,在有心人的奔走協(xié)商下,,使得今年6月1日于臺北故宮以“山水合璧”展出,,聯(lián)輝終于成真。 (作者系臺北故宮博物院原書畫處處長,、黃公望研究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