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乾隆款黃釉團龍紋碗 |
2010年11月11日的一場拍賣會,讓倫敦班布里奇斯(Bainbridges)拍賣行成為藝術圈和媒體矚目的焦點,。
在不足100平方米的拍賣會現場,清一色的華人面孔成為清乾隆粉彩鏤空“吉慶有余”轉心瓶的競拍者,,盡管英國拍賣行對該瓷瓶的估價為80萬英鎊至120萬英鎊(約1285萬元人民幣),,但是最后,在大陸競拍者互相加價后竟然以5160萬英鎊(約5.54億元人民幣)成交,,高出近39倍,,刷新了2010年6月由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創(chuàng)下的紀錄,。
據了解,,這一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是由倫敦一對中年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的舊宅時發(fā)現的,,在其家中收藏已約70年,。拍賣行專家認為這個瓷瓶是乾隆三十余年官窯制品,,屬于皇宮收藏。
而將該天價瓷瓶拍走的是一位中國藏家,,對此,,英國媒體稱,中國人正不惜代價買回失去的文化遺產,,背后折射出來的是“瓷器愛國主義”情結,。
不可否認,,中國瓷器市場在2010年高潮迭起,,特別是明清兩代瓷器,深受投資者追捧,。
瓷器市場牛氣沖天
瓷器市場近幾年的走勢一直穩(wěn)中有升,,除了2008年秋季及2009年春季隨經濟危機市場調整一路下降之外,。2009年秋季,隨市場行情開始復蘇至2010年春季,,瓷器市場并未出現大幅波動,,只不過在2010年春季受到中國書畫進一步擠壓,不論是市場份額還是高價排名均進一步下滑。
與2009年秋相比,,2010年春拍中瓷雜上拍量,、成交量和成交總額均有進一步的提升,,成交總額達34.18億元人民幣,。盡管這一季度,瓷器市場行情基本恢復,但與2008年春季的歷史高峰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從地區(qū)上看,,北京和香港地區(qū)市場各顯神通,分別以明清瓷器和高古瓷占據市場優(yōu)先地位,。
但是在2010年秋拍中,,瓷器市場行情卻表現得異常火熱,。雅昌藝術市場監(jiān)測中心發(fā)布的《2010年秋季中國藝術品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單季上拍量15789件,占瓷雜板塊上拍量的26.62%,,比2010年春拍增加了5648件,,成交件數為7130件,總成交額為4200.42萬元,,與上季度相比增幅達134%,。
在瓷器拍賣場上,明清瓷器一直是市場追捧的焦點,。明青花,、清粉彩等由于其高超的工藝備受藏家喜愛,并不斷刷新瓷器價格紀錄,。
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秋拍中,,一件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經過激烈競拍,,最終以2.53億元的天價成交,,高出原來估價的4倍多。
而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一對清雍正御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以1.29億港元刷新了掐絲琺瑯藝術品世界拍賣紀錄,;一件“清乾隆青花胭脂紅料雙鳳戲珠紋龍耳扁壺”以1.24億港元刷新青花胭脂紅料扁壺的世界拍賣紀錄;一件“清嘉慶黃地粉彩福壽萬年云口瓶”以9026萬港元成交,。
儼然,,中國瓷器市場呈現出牛氣沖天、漲勢如虹的態(tài)勢,。
明清瓷器最受青睞
2010年秋拍入圍中國藝術品前100名的瓷器中,絕大部分是清粉彩及琺瑯彩,。其中創(chuàng)造高價的幾件瓷器,,不論是鏤空工藝,還是錦上添花技法,,都是清鼎盛時期奢華繁縟的代表性作品,,一再突破的市場價格會使這類作品在接下來的拍賣中保持良好的市場關注度,。
據了解,傳世的瓷器,,其精品資源依然大量集中在境外,,由于高價誘惑,會持續(xù)有境外資產進入流通,。相對于傳承明確的官窯瓷器而言,,造型典雅、內涵豐富的老窯瓷器,,由于其主要來源為出土文物,,短期內依然難以合法進入市場,更不可能成為市場主流,。
由于市場配置和板塊輪動的商業(yè)特點,,決定了在官窯瓷器之外,各個次要門類會逐漸為拍賣界和藏家所重視,。包括銅胎掐絲琺瑯,、藏傳佛教制品、漆器,、玉雕等工藝雜項,,都將會分門別類與御制官窯瓷器呈現紅花綠葉共存共榮的格局。
根據多年來的市場表現,,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場追捧,,其現在的價格與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琺瑯蓮子碗等,如今的市場價已達數十萬元至上百萬元之巨,。
明清瓷器收藏目前之所以如此火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明清兩代是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輝煌時期,,顏色釉瓷的燒造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以青花瓷為代表的彩瓷蓬勃興起,,同時,器型豐富多樣,,紋飾不拘一格,,極富藝術魅力,,長期以來在國內外有極高的聲譽,是收藏家追求的目標,、拍賣會上的寵兒,;其二,,現有的明清瓷器大都是傳世藝術品,,在交流,、交易中不觸及法律底線,,可自由買賣,,有廣泛的收藏基礎。
但是,,從明清瓷器的存貨上看,,除上海幾家做海外回流瓷器買賣的大戶手中有少量高檔器物外,,大多數古玩經銷商都只有清末,、民國時期的低檔瓷器或殘次品,,而且數量不多,、價位很高。因此,,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眼力,,沒有相當的財力,盲目收藏明清瓷器仍存在風險,。
藝術陶瓷彰顯潛力
正是明清瓷器入手難度的增大,,給予了當代藝術陶瓷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當代藝術陶瓷作品可以算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發(fā)現,,作為資源匱乏的古瓷的延伸和替代品,,當代藝術陶瓷能起到承上啟下、填補空白的作用,,相對傳統(tǒng)題材,、文化內涵深厚且工藝獨特的創(chuàng)新作品最容易被收藏者接受,。
如戴榮華,從事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已50余年,,他對古彩,、粉彩裝飾頗有研究,被譽為當今古彩的傳人,,擅長人物仕女,、童趣,兼攻花鳥,、山水,,作品不浮于形式而重內涵情感,裝飾新穎,,技法全面,,格調高雅,畫風獨特而自成一格,。陶瓷學博士熊寥如是評價:“戴榮華先生的陶瓷裝飾瓷畫,,在當今藝壇中可謂獨樹一格�,!�
“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能散發(fā)出穿透時空的光芒,,能與收藏者產生共鳴,藏者看到她會歡欣鼓舞,,心領神會,,甚至熱淚盈眶,這不僅僅是藏者的心靈感悟,,更是藝術的感染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瓷學院教授李菊生曾如此評價陶瓷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