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新的177卷第4期的美國《時代周刊》雜志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為嚴教正名”,。文章認為,對子女的傳統(tǒng)嚴教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有意義,,關鍵是如何因人而異地施嚴教,,而不是施虐教。
自稱是嚴母(tiger mother)的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女教授蔡美兒(Amy
Chua),,在教養(yǎng)子女上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的嚴教思路,。她曾導演了令人側目的一幕:強迫7歲的小女兒Lulu從晚飯后到睡覺前要連續(xù)練習彈奏一首鋼琴曲數(shù)小時。Lulu在此期間不喝水,,甚至也不去洗手間方便,,直到能較熟練地彈奏此曲。
蔡美兒還會像一些嚴厲的中國父親那樣,,當女兒有失禮舉止時會稱呼其為“廢物”(garbage),。小Lulu為慶祝母親生日制作了賀卡,但蔡美兒不領情,,并把它退給女兒,,稱原指望能收到Lulu用心繪出祝賀她生日的畫作。她自認為理應獲得比賀卡更有價值的賀禮,。
讓蔡美兒感到驕傲,,但難以被人接受的,記錄著自己以中國傳統(tǒng)方式教養(yǎng)子女的大作《嚴母戰(zhàn)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正式出售前,其教養(yǎng)方式就成為了街頭巷尾的抨擊話題,�,!度A爾街日報》因摘錄了該書出版前的一段內容而引發(fā)了人們強烈的反感,其在線版本被閱讀過100多萬次,,至今已招來7000多條評論,。當蔡美兒1月11日出現(xiàn)在晨間新聞和脫口秀節(jié)目《今日(Today)》上時,通�,?鞓返闹鞒秩薓eredith
Vieira在讀到網友的“這位母親是魔鬼”,,“她教養(yǎng)子女的方式令人憤怒”,“母愛和寬容究竟在何處”一類的評論時,,臉上也禁不住流露出輕蔑神情,。
蔡美兒在節(jié)目中告訴主持人稱,她了解許多亞裔父母私下對西方人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一些做法感到震驚和恐慌,,其中包括允許子女每日在電腦和Facebook上游蕩數(shù)小時,。他們對自己的將來,一個競爭無處不在的未來世界競不做準備,。
蔡美兒以坦率的母親的冷酷,,用專橫壓制方式教養(yǎng)子女的確令人感到不快,甚至讓人震驚,。她的書簡直如同1982年獲得第二屆金酸莓獎(The
Annual RAZZIE Awards)的最差影片《親愛的媽咪(Mommie
Deare)》一樣,,是一本回顧往事的傳記。
但是,,在人們對這位母親的激烈反應背后還有另一層寓意,。蔡美兒雖在美國出生和成長,她所謂的對中國傳統(tǒng)教養(yǎng)方式的創(chuàng)新確實觸到了美國的痛處,。美國人總擔心會在競爭中敗給中國和其他實力不斷上升的國家,,擔心下一代為在全球性競爭中生存應做的準備。
蔡美兒絕不認同女兒獲得A以下成績,,她堅持女兒應在包括周末和假期在內的時間,,每日要學習數(shù)小時數(shù)學、拼字游戲和練習鋼琴和小提琴,,不允許她們閑逛,、在外過夜、長時間看電視和玩電游,,甚至在校玩耍的故事,,不僅讓許多該書的讀者憤怒,而且也讓他們?yōu)樽约旱慕甜B(yǎng)方式辯解,。該書明顯在暗示,,嚴母教養(yǎng)的后代是來統(tǒng)治世界的,,而西方父母溺愛下的子女是以病態(tài)教養(yǎng)方式迎接殘酷的全球競爭。
同為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的蔡美兒的丈夫,,一位寬容的美國父親Jed
Rubenfeld只是嚴厲教養(yǎng)方式的陪襯,。當他對妻子教養(yǎng)小女兒的方式表示不滿時,便會遭到蔡以嘲弄的口吻反擊——“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特殊方式讓自己顯得特別,。即使是失敗者也在以特殊的方式讓自己顯得特別,。”蔡美兒尖酸刻薄的語言讓全美的父母們都感到驚愕:自己難到就是她所指的失敗者嗎,?
美國人有充足的理由感到驚愕,,其最明顯的是失敗的經濟。專家們雖認為近期的衰退已結束,,去年三季度的經濟增長已恢復到剛夠讓人感到一絲安慰的2.6%年率,,但許多經濟學者認為,總失業(yè)率還會維持在9%左右,。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何在,?因為許多工作崗位都外包到了像巴印中這些國家。美國的房屋價值一直在下跌,,退休和教育基金大幅縮水,,即使是有了想要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消費至上的生活方式的念頭,,但人們仍醉心于每月的開支,,而儲蓄不足。中國經濟已連續(xù)數(shù)年在10%以上的速度增長,,它與美國的貿易形成了2524億美元的順差。中國政府把大量財富調回國內,,用于建設高速鐵路和新工廠,。
若美國經濟與中國相比是失敗的,那么,,美國中小學教育體系也是失敗的,。去年12月公布的《學生基礎能力國際測評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測試結果讓這種差異看的更清楚,。美國學生的成績懸在中游,,閱讀能力排第17,科學第23,,而數(shù)學第31,,總體成績第17。來自上海的學生自PISA于2000年開辦以來首次全面大獲全勝,,以上3項測評都位居第一,。當人們請教育專家們做解釋時,他們給出了簡單、直率的回答:中國學生比美國學生更用功,、精力更集中,,在學習上花的時間更多。在涉及考試成績這類衡量標準時,,其象征意義更大,。奧巴馬總統(tǒng)在去年12月的一次有關教育的講話中提醒人們,美國現(xiàn)已處在像前蘇聯(lián)人造衛(wèi)星領先上天的時刻,,表明了他國在競賽中超越了一直是常勝者的令人感到羞辱的現(xiàn)實,。
呼喚民族要意識危機的情形并不鮮見。美國在20世紀中期曾對蘇聯(lián)抱有妒忌心,,以極大精力關注蘇聯(lián)的導彈儲備,,他們的宇航員,甚至是體操運動員的排名,,以此作為衡量自己成功的標準,。美國還在1980年代擔心日本會以魔幻般的科技和更精巧的產品設計,即當時的iPod,,索尼的隨身聽(Walkman)超越自己,。日本投資者還收購了美國的一些名牌企業(yè)和許多優(yōu)質不動產。
然而,,蘇聯(lián)已解體為俄羅斯,,美國的競爭對手日本也隨著另一個對手取代它的位置而消退。中國在去年已超越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盡管仍位居第一,,但人們關注的是它究竟還能持續(xù)多久。美國經濟現(xiàn)已快速接近聯(lián)邦政府所能籌款的極限,,而最大債權人正是中國,。人們擔心,身陷困境的美國教育體系究竟還能在滿足快速變化,,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的全球市場上堅持多久,。中國學生每學年在校學習的時間一直比美國學生要長,而后者在電視前耗費的時間甚至多于在教室的時間,。
當記者走入蔡美兒的家中進行采訪時,,他們所感悟到的家庭氣氛并非呆僵滯和壓抑,而是歡快和愉悅,。主人想讓記者們了解的第一件事是,,她不是個魔鬼,自稱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個母親建立在愛和關心,,以及耗費精力的高期盼之上,。她稱這也是自己被教養(yǎng)成才的方式。盡管自己的父母在種族上算中國人,,但他們長年生活在菲律賓,,直到她出生前2年才移居美國。她們姐妹3人在家中都要說漢語,,若不慎說出若干英語單詞則必遭父母用筷子敲擊數(shù)次,。父母能夠接受的女兒的學習成績只能是A。蔡曾要求父親出席一次獲得第二名的頒獎慶典時惹得父親大怒,,并警告她絕不允許有第二次,。
一些對極度嚴厲教養(yǎng)家庭反感的人往往會走向溺愛類型,但蔡美兒未變成后者,。當她成家,,并有了孩子后,決心以上一輩的傳統(tǒng)方式教養(yǎng)子女,。她把自己接受的教養(yǎng)看成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她稱,通過如此訓練,,父母在諄諄教誨自我約束,。父母對她兒時的各種選擇進行約束,讓自己日后的人生卻有了更多選擇,。她被聘為耶魯大學的教授并非一路直通,。她最初在醫(yī)學預科學習,在學習法律,,并成為法學院教授之前還主修過經濟學,。她認為,正是在父母的人生需努力的價值觀影響下,,這一切都成為了可能,。
蔡美兒意識到父母因多年困苦經歷所形成的一些看法會與子女的看法相差很大。他們在菲律賓時曾經歷過日本占領下的苦難,,后來不得不踏上新國度的土地,學習新語言,。在他們看來,,生活安全和穩(wěn)定是最為重要的大事。老兩口沒有考慮下一代快樂的條件,,他們只想要子女能為成年后的生活準備充分,。蔡美兒認為,子女的快樂和幸福是她最基本的目標,,而強烈關注子女的成就,,只是一種有助于她們今后能找到一生事業(yè)中的真正滿足的手段,。
蔡美兒承認,一味按照嚴厲方式教養(yǎng)子女不完全奏效,。她曾對這種方式過于自信,。傳統(tǒng)方法對溫順的大女兒有效,但對與姐姐完全不同的二女兒毫不奏效,。后者拒絕服從母親的很多想法,,母女間還出現(xiàn)過多次激烈爭執(zhí)。蔡美兒甚至不得不同意小女兒放棄練習小提琴,。
蔡美兒此后對女兒們的一些行為寬容了許多,,允許大女兒與朋友約會,但每天仍需練習練琴一個半小時,,而不是此前的6小時,。小女兒也被允許滿足她對網球的熱愛。蔡還表示,,她不會規(guī)劃女兒的未來,。而逐漸走向成年的女兒們表示,她們往后也想繼承母親的嚴教傳統(tǒng),。
讓蔡美兒的眾多誹謗者感到吃驚的事實是,,她的教養(yǎng)方法得到了心理學和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研究的支持。例如,,蔡美兒聲稱美國父母在緩解子女的不適和壓力上做得太過頭了,。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國父母寧可接受壓力,,而不愿意選擇懦弱,。由此讓他們的行為與美國父母有很大的不同。
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志自由撰稿人Hara Estroff Marano于2008年出版的著作《懦弱的國度(ANation of
Wimps)》中,,所展示的經分析后的證據表明,,蔡美兒的教養(yǎng)方法是正確的。Marano的解釋是,,研究結果表明,,未接受過應對各種難題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建立不起心理學家們稱之為的“掌控體驗”(mastery experiences),。建立起這種體驗的孩子會更樂觀,、更堅定,他們感到自己能夠應對逆境和實現(xiàn)目標,。Marano還稱,,從未經歷過能力考驗的孩子,會成長為情感上脆弱的年輕人,,他們很難通過焦慮和壓抑的考驗,。
蔡美兒認為美國父母教養(yǎng)子女時出問題的習慣是,,總對付出很少努力的子女做過度的褒獎。他們總是贊揚自己的子女是天才,,而亞裔父母強調子女付出努力程度的重要性,。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Carol
Dweck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事實上,,父母贊揚的方式直接影響著子女的努力程度,,甚至也會影響子女們如何看待自己。
蔡美兒雖然在贊美中國傳統(tǒng)教養(yǎng)方式的美德,,但她所講述的故事卻是地道的美國歷史的精華,,是移民們奮斗的故事。他們決心要在一個各種夢想都可能實現(xiàn)的新國度里,,為自己和家庭爭取更好的生活,。蔡美兒動情地說,她仍清楚地記得父親每天要工作到凌晨3點,,他8年來一直穿著一雙同樣的鞋子,。她成年后對父母為子女所做的各種犧牲了解地更深刻。她要繼承這種令父母感到驕傲的價值,。
無論是中國式還是美國式,,努力、堅持,、絕不找任何退縮的理由,,只有這些才是讓人難以辯駁的成功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