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幾可亂真,,那么怎樣區(qū)別它們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gè)方面來鑒別:
1.
古瓷紋飾,,運(yùn)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絕無真品紋飾那種揮灑自如的流暢感,,而處處留下臨摹痕跡,。
2.
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
用酸浸涂去光,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蒼白,,與古瓷不同。
(2)
用獸皮打磨,,用這種方法處理的,,在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可見無數(shù)平行的細(xì)條紋,。
(3)
用茶水加少量堿久煮,,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不正,,仔細(xì)比較,,即可識(shí)其破綻。
3.
出土的古瓷土銹進(jìn)入釉里,,一般土銹都在釉薄之處,;仿者土銹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
釉上彩瓷一般達(dá)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視可見彩的周圍有一層淡淡的紅色光澤,俗稱“蛤蜊光”,。
5.
有的膺品采用在舊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頭換面,,冒充名貴品種,。鑒別的方法是仔細(xì)觀察釉彩,一般來講舊器用過都會(huì)留有傷痕,,如傷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偽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較鮮艷,,且光澤度強(qiáng),猶如舊衣服上打的新補(bǔ)丁,,格外醒目,,顯得很別扭。
6.
金水(即將黃金溶解于王水)最初為德國人居恩在1830年所創(chuàng)制,。我國瓷器上的金色,,一般來講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用金粉描畫,,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畫,光澤度好,。
因此鑒別古瓷的金色,,可以說1840年是一條分界線。此外,,古瓷的金色歷久磨損變色,,或僅留下痕跡。仿古瓷金色艷麗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