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的交易一般都具有兩大特性:1,天生就是國際市場,;2,,天然造就金融工具。這兩個共性特征決定了大宗商品的市場供求必然隨著全球化和金融化的進程而發(fā)生變化,,并直接受制于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影響,。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特別是衍生證券市場的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多層次性和金融化的屬性,。大宗商品的交易模式從傳統(tǒng)的產—供—銷變?yōu)楫a—囤—供—炒—銷,多了“囤和炒”,,金融化的多層次供求介入,,并逐漸取代實體經濟的供求成為價格波動的主導力量,價格波動的幅度因此升級,。原油價格的供求結構已經變了,,其他大宗商品也亦步亦趨,時至今日,,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區(qū)間主要取決于金融化的供求,。 金融化的供求主要有三個層次,其一是儲備性的供求,,國家和企業(yè)都會有一定的戰(zhàn)略性儲備,,表現為囤積或庫存,對庫存的管理必然引入金融化的避險性交易,,以追求儲備性庫存的保值和增值,。 其二是交易性的供求,在金融市場上,,任何避險的工具都具有交易的屬性,,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投機行為,于是純粹交易性的供求通常會在“避險”的名義下產生,,交易的風險和頻率逐步升級,。 其三是衍生性的供求,,在衍生產品交易市場上,任何囤積的商品都可以作為或被用作衍生交易的基礎投資工具,,按照時間和空間的分割創(chuàng)造交易,。這就使囤積的商品和投機的炒作構成為供求雙方,獨立于實體經濟的供求和戰(zhàn)略性儲備的供求,,發(fā)展成為多層次的金融交易,。于是,現代理財市場中多樣化的產品設計開始進入這個領域,,通過“掛鉤(Link)”等交易方式把大宗商品引進衍生性的交易,。 上述三種金融化的供求決定大宗商品交易的價格波動,實體經濟的供求變動從此退居次要地位,,逐漸成為金融交易的借口,。無論是儲備性的供求,交易性的供求,,還是衍生性的供求,,都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這就決定了大宗商品交易的不確定性上升,,價格波動的幅度增大,,市場交易的風險放大。相對于實體經濟的供求而言,,金融化的供求興風作浪,,翻云覆雨,會使價格波動超出人們可預測的空間,。 金融化的交易在國際化的市場中必然受制于美元的走勢,,在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相對穩(wěn)定之時,大宗商品交易的價格動態(tài)也相對平穩(wěn),,在美元匯率劇烈變動之時,,大宗商品交易的價格波動就如同火上澆油,更為劇烈,。這時美元就好比金融交易的杠桿,,使大宗商品的金融供求劇烈波動,為大宗商品市場增加了一個新的機制:美元風險的對沖機制,。這個機制是在美元脫離黃金之后產生的,,在本次金融海嘯中表現到極致,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幅度在過去十幾年再度升級,,原因就在于美元匯率的不確定性,。 實體經濟和美元匯率就像跳繩的兩端,金融化的交易在跳繩的中間,兩端的輕微波動傳遞到金融交易會形成驚濤駭浪,,所以,大宗商品市場的金融化程度越深,,價格波動區(qū)間的不確定性就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