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中觀世音菩薩去找唐僧西天取經(jīng)時說:“你剛才念的只是小乘教法,,而不是大乘教法,�,!贝蟪�,、小乘,乃是一種比喻,,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小乘喻渡少數(shù)眾生,,大乘與小乘的某種區(qū)別就在于覺悟境界的高低,。
我們暫且不論佛學,,就這佛教中的佛像也是個個鮮活,獨具個性。有的慈眉善目,、安詳端莊,,有的怒目而視、憤怒威嚴,;有的慈悲,、和善之資,有的三面六臂,、手持各種兵器,。佛教造像按其在佛國的視覺形象,不論漢傳佛像還是藏傳佛像,,大致可分為如來相,、菩薩相、天部諸神,、憤怒神像等。由于形相皆以釋尊為主體,,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理想特征,再配以站,、坐,、臥等姿勢,個個是栩栩如生,。制作佛像的材料更是無所不用其極,,金、銀,、銅,、鐵、石,、木,、玉陶、瓷,、泥等多種質(zhì)地,,尤其是金銅佛像(金銅佛,通俗一點講就是表面鎏金的銅佛像)制作精美,,配以瑪瑙,、松石等寶石的鑲嵌更是點睛之筆。絢麗的紋飾,、優(yōu)美的造型,、慈祥的面容,在給人們藝術享受的同時,還能起到撫慰人心靈的作用,。
前面提到中國古代佛教及其造像分為“漢傳”和“藏傳”兩大類,。漢傳佛教大約從公元1世紀后半葉傳入中國。傳說漢明帝夢見金佛遣使求取經(jīng)像,,但是按當時印度本土尚無佛像制作,,可能是后人杜撰所致,但畢竟說明佛像是從印度傳來,,無可厚非,。隨著佛經(jīng)佛法的普及與流行,佛像才慢慢在百姓心間變得清晰,。自此拉開了漢傳佛像的傳承,。可確認的已發(fā)生明確改變的佛像始于北魏時期,,而發(fā)展到唐代可以說是佛教造像的黃金時期,,此時期已經(jīng)魏晉時期的消化吸收,外來的造像模式與中國傳統(tǒng)雕塑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極為成熟典雅的佛像樣式,,如唐武則天時期開鑿的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雕像即為這一時期佛教造像的典型,面容豐肥,,慈眉善目,。而到兩宋時期,佛教也更加貼近了庶民的生活,,佛像的宗教氣息已經(jīng)漸弱,,呈現(xiàn)出高度寫實風格,富有人間情趣,。再到元,、明、清三代,,此時藏傳佛教開始在內(nèi)地傳播,,尤其是對北方地區(qū)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明,、清兩代的宮廷造像更是直接以西藏造像為范本,,風格獨特,傳承脈絡清晰,,同時又融入漢地審美觀念和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更加注重細節(jié)的表現(xiàn)手法,浮雕珠寶密實鑲邊,,使原本西藏佛像所特別強調(diào)的兇忿形象在內(nèi)地逐漸淡化了,。而同時期藏地的藏傳佛像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也是風格各異、種類繁多,。
藏傳佛教將造像藝術列為佛教“五大明”之一的“工巧明”,,頒布有《造像度量經(jīng)》為代表的“三經(jīng)一疏”作為造像實踐的法定依據(jù),對造像儀軌的要求空前嚴格,。藏傳佛教中尊神眾多,,可分為佛、本尊,、菩薩,、佛母、護法等,,何種佛,,何種神,其面貌,、姿勢,、裝飾、所持器杖都有一定的要求,,必須嚴格符合密宗教義,。持物是指佛像手上所持的物品。所持物品不同,,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如藥師佛手托藥缽,,表示此佛以藥物濟世,,拯救眾生病痛之苦的本愿。阿彌陀佛手中拿的是一個蓮臺,,象征著能接引眾生往生西方凈土,,由蓮花生之意。而各種菩薩,、羅漢,、護法諸天等,肩負著弘揚,、護持佛法的重任,,手中所持器物更是繁多。具體歸結為動植物類,、法器類,、莊嚴器具類、兵器類,、樂器類及藏秘特別的持物如天杖,、手鼓,、普巴杵等。而安放佛像的臺座又是多種多樣,,有佛臺,、蓮花座、生靈座,、鳥獸座等,。佛陀的臺座又以金剛座、蓮花座和須彌座最常見,。依附于佛像背面所發(fā)出的光環(huán),、光焰成為光背。光背又有頭光,、神光之別,。只有如來部諸神才能同時具有頭光和神光,羅漢和菩薩只有頭光,,少數(shù)情況下菩薩也可能出現(xiàn)身光的情況,。
目前備受佛像收藏愛好者關注的佛像多為金銅佛像,尤其是明清兩代的金銅藏傳佛像的藝術及收藏價值最為被收藏與投資者們青睞,,其中又分宮廷造像與西藏本土造像之別,。而以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欽定的官式造像“永宣佛像”的藝術與經(jīng)濟價值為最高。鑒別永宣佛像首先從時期特點來看,。永樂時期的佛像,,分為前期和后期。永樂前期,,佛像整體造型,、裝飾風范基本成熟,最具特色的是蓮花座上的蓮花瓣,,其形制細長飽滿,,勁健有力,可以作為此時期造像鑒定的重要依據(jù),。永樂后期,,是明朝宮廷造像的定型時期,造像的體態(tài)趨于平穩(wěn),。最為明顯的也是蓮花瓣,,其形制比永樂前期略為寬肥,而且在蓮瓣頭部出現(xiàn)了卷草紋,。這一時期是明朝宮廷造像的興盛時期,,現(xiàn)在遺留下來的宮廷造像大多是這種類型。其次從制作工藝特點來鑒別,。一般都采用黃銅鑄造,。永宣造像上一般都刻紀年名款“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造像的署款都是從左至右的順讀形式,而不是當時漢地傳統(tǒng)的自右至左的倒書格式,。造像高度大約多為20厘米左右,,比較大型的造像雖然有,但數(shù)量極少,。
除上述“永宣佛像”鑒別外,,在判定藏傳金銅佛像的收藏價值高低時在總體上可遵循如下原則:首先“憤怒相”高于同類型的“寂靜相”;其次“菩薩裝”的佛像價格一般高于同類佛裝的藏傳佛像,;再次宮廷造像高過民間收藏佛像價值,。
藏品的經(jīng)濟價值離不開市場,近兩年投資收藏市場形成了漢傳和藏傳佛像不同的熱點和投資傾向,。其中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國內(nèi)藏傳佛像特別是明清時期宮廷佛教造像拍賣成績最為耀眼,,而海外市場則是高古漢傳佛像如北齊、北魏,、隋,、唐時期的佛像雕塑占據(jù)主導地位。相對來講藏傳佛像的拍品更多,,前面也提到中國佛像制作自元代開始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漢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的數(shù)量占到佛像總量的80%
到90%,而且目前留存下來的佛像又比較成系列,,特別是其中明清時期的宮廷造像,,代表了藏傳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工藝和材質(zhì)都更為講究,,也更有觀賞性,,所以在國內(nèi)市場上成為佛像交易的主要內(nèi)容。但是近些年佛像市場的熱捧,,使得藏傳佛像,特別是明清宮廷佛像的上升空間有限,。比如英國知名收藏家speelman家族藏品專場的佛像,,件件都是天價成交。這個天價已成為一個紀錄,,一時間很難再被打破,。海外的藏家開始回歸藝術和歷史價值,追逐那些年代老一些的,,有代表意義的佛像藝術品,。總而言之,,中外拍賣市場環(huán)境不同,,中西方收藏家的審美品味也各有側重,,中外佛像拍賣市場也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內(nèi)地的佛像市場總體較前幾年相對低迷,,堅持推出佛像專場拍賣的拍賣公司也屈指可數(shù)。但我們也看到,,2009年在成交價排名前十位的佛像雕塑中,,有六件是在北京成交的。從市場狀況來看,,內(nèi)地的巨大市場促進了海外佛像的回流,,拍品超過一半都來自海外,中國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取代歐美成為佛教藝術品市場交易中心的趨勢,。
而今年的春拍,,雖然書畫再次成為中國藝術拍賣市場交易的重中之重,但佛像類也表現(xiàn)積極,。瀚海金銅佛像兩個專場總成交9200萬元,,其中“十九世紀尼泊爾摩耶夫人造像”以1120萬成交。香港佳士得春拍,,“明宣德御制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以7010萬港元成交,。
從深層次去看,內(nèi)地佛像市場依然是受海外市場所左右的,,這個信息是值得朋友們家關注的,。大家還應從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去出發(fā),,不應該過多的考慮它的經(jīng)濟價值,,以一種成熟的心態(tài)去面對佛像收藏。在著眼于傳統(tǒng)精品佛像的基礎上可部分關注不同產(chǎn)地,、不同年代,、不同材質(zhì)的佛像收藏。隨著佛像本身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斷被人們認識,,未來還會有較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