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修橋,村民人均最高集資達到2100元,,超過國務院減負政策規(guī)定農村“一事一議”上限15元的一百多倍,!讓人意外的是,大部分村民卻愿意承受,,只是覺得一次性承受壓力太大,,縣政府執(zhí)行減負政策左右為難。山腳下村的減負難題如何破解,,在全國鄉(xiāng)村帶有一定普遍性,,引發(fā)人們關注、熱議,。
雷人的“集資”公告
懷化市溆浦縣山腳下村是湖南西部一個典型的偏遠山村,。全村1700多村民,主要收入靠在廣東,、浙江等地打工,。
2008年8月,新當選不久的村委會班子很想為村民辦點事,,決心修路修橋,。硬化一公里村間道路國家補貼9萬元,而實際成本是17萬元,。修橋資金除政府立項補貼一部分之外,,也需要村民集資約25萬元。
在村委會發(fā)動下,,為了修路修橋,,這個村人均籌資達393元。村民人數(shù)少,、居住地勢高的五組人均修路集資2000元,、修橋集資100元,累計人均集資達2100元。
2008年底前,,山腳下村道路硬化和大橋都基本完工,,橋通路通。記者采訪時看到,,一座幾十米長的水泥大橋跨河而起,,蜿蜒的公路長蛇般在山丘間盤旋。春節(jié)前夕,,全村計劃集資45萬元,,還有21萬元沒收上來。為此,,村委會和修建大橋指揮部制定張貼了一份火藥味很濃的“村規(guī)民約公告”:
“收費標準:各片按原定不變,,其中①退休工人包括在職職工為家鄉(xiāng)建設獻力,每人捐款500元,;②下崗職工跟村民同樣標準,;③國家干部繼續(xù)按原計劃要求捐款一個月工資;④村內大車每輛征收2000元,,中型車1500元,小車300元,,三輪車100元,,另在外營運車每輛征收300元(凡外地來我村做生意或執(zhí)行公務車任何人不準攔車收費)�,!�
“村規(guī)民約”還指出:“凡在規(guī)定時間不交清集資款的,,拉貨過車一律不準通行,①修房屋通車除交清集資款外,,另每一棟房屋加收5000元,;②娶親嫁女,除交清集資款以外,,另加收1000元,。”
有的村民稱之為“史上最雷人的集資公告”,。在廣東打工的村民張英南回家過春節(jié),,看到了這份“公告”后非常氣憤,認為村里集資的所作所為,,與中央“一事一議”政策違背很大,,今年3月開始向省政府減負辦和新聞媒體舉報。
減負問責難以執(zhí)行
接到湖南省減負辦轉來的舉報材料后,,溆浦縣紀委和縣經管局立即組成調查組前往調查,,認為舉報材料基本屬實。
調查組認為,問題主要在于村里雖然多次召開了村民代表會議,,獲得了村民代表的通過,,但沒有按“一事一議”程序辦理申報、審批手續(xù),,籌資金額超過了15元的上限標準,,“嚴重違背”了“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按逡�(guī)民約公告”雖沒執(zhí)行,,但本身是錯誤的。
令趕到村里暗訪的記者意外是,,接受采訪的大部分村民卻為集資修路修橋叫好,。記者來到人均集資2100元的五組,村民舒林華指著新修的水泥路說:“以前販子的車開到山腳下就不肯到我們組來收農產品,,因為路不好走,,即使車上來,價格每斤也要便宜一塊錢,,說是增加了運費,。買肥料賣糧食,以前我們都要肩挑手扛,,現(xiàn)在好了,。”
過去很多村民到鄉(xiāng)鎮(zhèn)趕集,,哪怕是寒冷的冬天,,都要赤腳趟過村門前的河。每年小河十來次漲水,,村民無法過河,。出生就沒見過橋的二組57歲村民張英鋼和記者談起橋通后的便利時,直說這是“大好事”,。
大部分村民有強烈的修路愿望,,集資事項又經過了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按說山腳下村集資修路“合乎民意”,,屬于村民自治范圍之內的事,。參與調查處理的縣經管局副局長曹太光對記者說,處理這件事很為難,,目前只好“不了了之”,。
溆浦縣政府開始準備以“農民負擔監(jiān)管辦”的名義提出,責成村里對還未收到位的21萬元集資立即停止收繳,,對相關責任人要按加重農民負擔規(guī)定進行責任追究,。但如果這樣做,,既沒有從實際出發(fā),同時又會造成集資與未集資村民之間及修路修橋留下債務包袱等新矛盾,。
當?shù)氐泥l(xiāng)村干部為組織修路修橋一事被上訪,、調查,思想壓力很大,。有的無奈地說,,還不如不為村民辦事。
村支書鄧敦平對記者說,,“一事一議”15元的上限村干部不是不知道,,可這樣做辦不成事情,路基都修不好,。發(fā)動村民捐資不受國家減負政策限制,,但如果僅僅是捐資,很多村民可能又不會拿錢出來,。
“分期付款”可作探索
雖然對大多數(shù)農戶來說,,集資并非不可承受,而且山腳下村也出臺了五保戶等少數(shù)特別困難戶減免的規(guī)定,,但還是有一些家庭難以承受,。正因如此,村里集資收繳的進度不是很快,。
46歲的村民張容家一家5口人,,家境比較困難,老父親因腦血栓造成身體偏癱,,拄著棍子勉強能走路,自己外出打工時受傷,,從1993年起走路就一瘸一拐的,。張容家兩口子在廣州玩具廠做清潔工,省吃儉用,,今年廠子停產后就回老家了,。“我家應交2500元,,錢都準備好了,,還沒交,壓力大,,我希望能少交點,。不過路搞好了,方便村里人出行,,我們覺得還是好事,。”
剛剛從省城長沙參加培訓回來,體驗了城市繁華的觀音閣鎮(zhèn)黨委書記賀曉,,對記者接連提出心中的苦悶與疑問:“城市搞背街小巷改造為什么不要市民集資,,經濟落后的農村為什么反而要村民集資?村民最高人均集資2100元確實負擔很重,,但是不集資,,路橋怎么通?”
山腳下村的減負難題,,不由使人聯(lián)想,,相比鄉(xiāng)村道路而言,為什么城區(qū)道路以及高速公路修建這么快,?除了國家投資力度以及投資收益不一樣的原因外,,關鍵是后者大多由銀行貸款,政府可以分期付款,,而本來經濟上很困難的許多農民,,卻要“一次性支付”修路費用,確實勉為其難,。
湖南省社科院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文勝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像修路修橋這樣的公益事業(yè),,讓農民分期負款是可以的,,政府可以提供貸款擔保或者補貼分期付款的利息,,支持農民,,但隱患在于,有的農民可能到后來不愿交錢,,形成壞賬,,這個辦法以后別的村就可能不敢用了。
據(jù)記者了解,,位于洞庭湖區(qū)的華容縣萬庾鎮(zhèn)已經開始這樣做了,。這個鎮(zhèn)2006年組織農民大規(guī)模修建鄉(xiāng)村公路,鎮(zhèn)黨委,、鎮(zhèn)政府招攬施工企業(yè)的招標廣告上,,開出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三年付款。黨委書記蔡智告訴記者,,老百姓一次性很難拿出這么多錢,,三年之后,這個鎮(zhèn)絕大部分農民付清了款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