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春耕難越三道坎
記者在江西糧食主產區(qū)的鄱陽,、余干、豐城等地采訪發(fā)現,,化肥價格上漲,、勞動力嚴重缺乏和農田小水利的落后,已成為橫在農民面前的三道難以逾越的坎,,抑制了部分農民的春耕備耕積極性,。 在江西糧食主產區(qū)的吉安市、豐城市,,面對高價化肥,,部分農民購買化肥備耕積極性下降。在豐城市董家鎮(zhèn)經營了近10年化肥的袁四清從沒碰到今年春耕這種怪事:往年3月初要銷售六七百噸化肥,,今年同期竟然才銷出0.5噸化肥,。而吉安市吉泰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喻江濤也預計,今年當地農民化肥使用量將下降30%左右,。 勞動力不足和水利設施落后也制約了農民備耕的積極性,。鄱陽縣三廟前鄉(xiāng)61歲的農民余左章帶著兩個孫子種著全家六口人的6畝糧田。他告訴記者,,村里都是60多歲的老頭子種田,,上半年怕水災,下半年擔心蟲害,,春耕化肥都不愿多買,,大量農家肥因缺乏勞動力,運不到田里去,。
自己種田不合算
在鄱陽湖邊的糧食主產區(qū),,余干縣康山鄉(xiāng)袁家村村民袁運良等人分析說,以每畝田種兩季為例,,全年總產量是1800斤稻谷,,每斤0.85元,總收入是1530元,,成本投入在1200元左右,,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風險的情況下,,每畝純收入是330元左右;而當地種糧大戶農田用工價格已到了50元至100元/天,,每畝田全年要用工15個左右,,扣除大戶使用機械等原因,實際用工減少,,每畝用工也要八個,。也就是說,散戶農民給大戶務工的每畝收入至少400元,。袁運良說,,如果不是自己年紀大,別人不敢給自己多用工,,就是拋棄自己的田給大戶務工都比自己種田劃得來,,還不用承擔任何風險。 在過去幾年,,國家出臺的眾多惠農政策確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激發(fā)了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但隨著各地工業(yè)生產用工緊張、農民工工資增加顯著,、農資化肥價格不斷上漲后,,農業(yè)比較效益的逐步下降,國家惠農政策比較效益迅速遞減,。 在惠農政策比較效益遞減的背景下,,江西部分地區(qū)出現水稻雙季種植改單季,精細耕作變粗放管理,。豐城市農業(yè)部門分析說,,由于病蟲害嚴重、水利條件落后,、勞動力不足,,去年開始當地就出現水稻雙季種植改單季苗頭,管理上開始粗放,。目前江西個別地方已出現農田撂荒苗頭,。鄱陽縣有關負責人說,由于水利條件落后等原因,,當地一些農田有零星的撂荒現象,;豐城市近萬畝水利條件較的差丘陵水田也無人耕種。
強化農業(yè)“造血”機能
基層農業(yè)人員認為,,應該從農村經營體制和國家現有政策的改革上入手,,由單純的補貼給錢變?yōu)樘岣咿r業(yè)的“造血”功能,提高糧食規(guī)模比較效益,。 江西農業(yè)糧食生產大縣往往是貧困縣,,當地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十分落后,,基本上都在使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田基礎設施,設施老化失修,。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對水庫、干渠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但相對范圍廣,、資金需求巨大的農田小水利設施建設卻難以顧及。而當前采取一事一議方式,,農民集資金進行小農水建設的成效并不明顯,,尤其是歷史欠賬多的地方,高額的費用讓農民望而卻步,。 為此,,基層農業(yè)部門建議,可考慮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對糧食綜合直補資金或以后新增加的糧食綜合直補資金以及一些農村公路交通等基本建設資金,,進行適度集中,圍繞農田小水利建設等進行使用,,從而真正實現這些資金加強農業(yè)生產基礎的作用,。 農資上漲已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中國磷肥工業(yè)協會副理事長,、江西貴溪化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光明認為,,可按照“取消優(yōu)惠、放開價格,、農民直補貼,、宏觀調控”的原則,進行化肥市場調控機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