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海南的香蕉產業(yè)可謂多災多難,。3月份,,在香蕉銷售的黃金季節(jié),,一場“香蕉致癌”風波造成價格大跌,。盡管媒體及時正確報道后,價格有所回升,,但一直不是很高,。5月份,“吃香蕉會傳染SARS”的謠言短信又對香蕉銷售產生了一定影響,。經(jīng)歷幾次風波之后,,海南香蕉產業(yè)已經(jīng)變得脆弱不堪。進入6月以來,,海南香蕉再次遭遇爛市,,整個香蕉產業(yè)危機背后的警示,令人深思,。
 |
瓊海市塔洋鎮(zhèn)一處香蕉收購點香蕉堆積如山,。低迷的價格讓蕉農一籌莫展。本報記者 趙穎全
攝 | 香蕉爛市 價格低迷
記者在海南澄邁,、瓊海等地看到,,很多香蕉爛在地里,還有的農民把香蕉做成飼料,,用來喂豬喂雞,,蕉農們損失慘重,苦不堪言,。 6月12日,,記者在瓊海市塔洋鎮(zhèn)教場村看到,該村村民董香無奈地將香蕉刨碎制作成豬飼料,�,!艾F(xiàn)在香蕉的收購價格太低了,1斤只賣一毛錢,,這點錢連雇人收香蕉都不夠,,還不如把香蕉做成飼料,喂豬喂雞,。綠色環(huán)保一舉兩得,。”她苦笑著說,。 6月13日,,記者在海南澄邁縣福山鎮(zhèn)紅山農場豐西村看到,一串串香蕉掛在樹上,,都到了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很多已經(jīng)熟透,輕輕一搖,嘩嘩墜落,。蕉農謝許仁說:“今天摘了5000斤香蕉,,只賣了450元,1斤才9分錢,,就這么賤的價格還沒有人來收購,,連化肥錢都賣不出來�,!敝x許仁不明白,,自己種的品質不錯的香蕉為何還不如垃圾值錢。 他說,,按每株香蕉投入12元計,,他種了25畝香蕉,花了六萬多元,,這還不包括全家人一年的辛苦勞作,如今都打了水漂,。今年快60歲的老謝,,一想到月底還得給兩個上大學的兒子寄生活費就犯愁。
香蕉產業(yè)危機的背后
據(jù)海南省農業(yè)廳統(tǒng)計,,目前海南還有20萬噸春蕉正待銷售,,而這20萬噸春蕉幾乎都是小戶種植。因為香蕉太多,,對于不夠裝一車(20噸)的小型蕉園,,收購商怕麻煩根本不去,這就導致很多小種植戶的香蕉無人收購,,爛在地里,。 澄邁縣福山鎮(zhèn)香蕉合作社社長邵詩文粗略估算,以福山為中心的瓊北地區(qū)目前有五萬多畝香蕉,,按一畝地虧損2000元計算,,瓊北蕉農至少虧了一億元。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香蕉產業(yè)之所以遭遇危機,,一是由于農民、投資商一窩蜂種蕉,,被市場套牢,,二是香蕉產業(yè)規(guī)劃缺失,廣東海南產地的香蕉集中上市,,市場供大于求,,導致價格大跌。 澄邁縣蕉農吳學綱告訴記者,2005年的“達維”臺風,,摧毀了很多香蕉林,,以致2006年香蕉熱賣,價格非常好,。大家看到香蕉走俏,,就都傾囊投資種香蕉,還有很多農民響應政府“調整產業(yè)結構,,種植經(jīng)濟作物”的號召,,搞“香蕉下水田”。 除了當?shù)剞r戶,,還有很多外地投資商也因為不懂技術,,不諳行情,盲目投資種植香蕉,。來自廣西的張孫華和妻子原本在廣東打工,,因聽說到海南種香蕉好賺錢,夫妻倆便拿出十多年打工的積蓄,,又從親友處借錢,,湊了17萬元,盤下了一位廣東老板的30畝香蕉林,,如今已經(jīng)賣出了1/3,,才回收一萬多元。 海南省農業(yè)廳市場處處長莫翠崗認為,,受去冬今春干旱影響,,春蕉推遲上市,與廣東,、廣西香蕉上市時間撞車,,加上海南香蕉出島每車上千元的過海費,運輸成本高,,缺乏競爭力,。
警示:應對危機需下硬功夫
今年3月份“香蕉致癌”風波發(fā)生后,海南省政府及農業(yè)主管部門采取多項措施,,力促香蕉銷售,,如給運輸商每車300元的補貼,15天時間共發(fā)放175萬元等,。但時隔不久,,香蕉爛市問題再次出現(xiàn)。專家認為,,香蕉產業(yè)危機令人深思,,如何挽救仍需下硬功夫,。 日前,海南省農業(yè)廳及時召開了產品銷售對接會,,宣布采取五條措施,,加大香蕉運銷力度:組織新聞媒體宣傳海南香蕉的質量和品牌,進一步擴大海南省香蕉影響,;責成海南駐島外10個農產品流通辦事處每處邀請10個以上水果運銷商來海南組織香蕉運銷,;動員全省冷庫采取應急措施,敞開收購并冷藏保鮮香蕉,,對冷庫用電給予適度補貼,;派出三個工作組深入香蕉存量多的市縣調查摸底,對香蕉產銷情況一天一報,;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香蕉運銷商和香蕉存量較多的農戶給予適當補貼,。 但業(yè)內專家認為,海南香蕉產業(yè)危機是多年積弊一朝暴發(fā),,臨時性的措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國家948香蕉項目首席科學家、海南香蕉協(xié)會秘書長張錫炎博士認為:種植結構不盡合理,,生產缺乏組織協(xié)調機制,;產業(yè)模式比較落后,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香蕉預警機制沒有建立,應對突發(fā)事件非常脆弱,;農民香蕉合作社建設滯后等,。這些都是造成香蕉爛市的深層次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