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最近刊登了一篇有關貿易保護主義的文章,副題很特別,,也很有趣:“保護主義和20國集團:按我說的做,,但別重復我做的�,!� 這句話如果意譯一下,,其實正好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意,。至于為什么這么說,,就是即使在一再重申反對保護主義的20國集團內,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保護主義之風還在不斷擴散,。 世界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就說,自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已有78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被提出,,其中47項已付諸實施。光在20國集團內,,就有17個國家“身體力行”,。另外,2008年,反傾銷制裁案例也比2007年大幅增加20%,,其中2008年下半年案例又比上半年增加20%多,。 高舉保護主義大棒的,很多以前還都自詡為自由貿易的積極維護者,。比如美國,,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就夾雜著“購買美國貨”的條款,;此外,,為保護國內就業(yè)崗位,美國一些公司裁員,,首拿外來勞工開刀,。當然,這也并不妨礙奧巴馬仍強調自己的立場說:“我要傳送一個清晰的信號,,現在不是采取保護主義的時候,。” 這種南轅北轍的現象,,同樣發(fā)生在其他許多國家,。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也曾說過:“應對危機不能膽怯地采取內向政策,不應該采取保護主義”,。但在保護主義措施上,,法國也不乏小動作,比如法國為雷諾和標志-雪鐵龍公司提供貸款60億歐元,,前提是必須確保法國本土的就業(yè)崗位,,這導致兩家公司計劃將一些東歐地區(qū)的崗位轉移到法國,在歐盟內部引起軒然大波,。 發(fā)達國家如此,,一些新興和發(fā)展中經濟體也無法與保護主義絕緣。世界銀行的報告就列舉說,,俄羅斯近來提高了二手車的進口關稅,,印尼將五大類產品進口限制在五個口岸,印度則對中國玩具實行了歧視性政策,,手段林林總總,,目的都是一個,保護國內產業(yè),,限制外來競爭,。 領導人不明白保護主義的害處嗎?肯定知道,。在剛結束的20國集團倫敦峰會上,,領導人再次重申了抵制保護主義的態(tài)度,。但承諾總很難落到實處。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干事長Peter
Sutherland就說,,即使20國集團的政策制定者,,都認識到保護主義的風險,但國內政治的壓力讓保護主義不斷蔓延,。 一兩個國家的一兩個小動作,應該還不至于將整個世界經濟帶入崩潰,,但保護主義競賽成風的結果,,卻很可能會釀成嚴重的經濟悲劇。上世紀30年代貿易戰(zhàn)加劇大蕭條,,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在反對保護主義方面的“口惠而實不至”,暴露的是許多國家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總懷著僥幸心理,,總企圖通過禍水外引、以鄰為壑,,達到損人利己的目的,。在當前需要同舟共濟的當口,這種心態(tài)無疑只會導致保護主義更加猖獗,,貿易壁壘,、非貿易壁壘層出不窮,最終損害到自身經濟的復蘇,。 在這個問題上,,各國都應切實落實反對保護主義的承諾,。發(fā)展中國家如此,發(fā)達國家更應如此,。因為它們的保護主義措施的受害者,主要是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中國家不是危機的制造者,,相反是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它們現在還可能受到保護主義的第二波打擊,,發(fā)達國家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報記者劉洪4月6日發(fā)自華盛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