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國幾近衰退,,其他發(fā)達經濟體的增長速度也在放緩,,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通貨膨脹水平卻在不斷攀升。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日前提醒人們關注上世紀70年代犯過的錯誤——對通脹的放任讓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代價,。雖然他的話針對的是發(fā)達經濟體的央行,,但新興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也應引以為戒。中國,、印度,、印尼和沙特等國的官方統(tǒng)計顯示,其各自的物價水平去年攀升了8%至10%,,在俄羅斯,、阿根廷和委內瑞拉,這一數(shù)字分別高達14%,、23%和29%,。總體來看,,2/3的世界人口今年夏天都有可能遭遇高達兩位數(shù)的通脹率,。 以各國的官方數(shù)字統(tǒng)計,全球的平均通脹率已升至5.5%,為1999年來最高,。主要原因當然和食品和原油價格的激增有關,,但特里謝的擔憂是,這些價格的上漲會導致對通脹的預期升高,,引發(fā)更高的報酬要求,,造成薪資-物價螺旋式上漲,而這種情況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出現(xiàn),。當時各國央行的錯誤在于,,貨幣政策過于寬松,致使油價的上漲很快推高了其他產品的價格,。令人擔憂的是,,當前的全球貨幣政策正處于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寬松的狀態(tài),全球的平均實際利率為負,。 美國3.9%和歐元區(qū)3.3%的通脹率都遠高于央行的期望值,。但迄今為止,幾乎沒有跡象顯示食品和原油價格的上漲推動了發(fā)達經濟體其他物價的攀升,,除去能源和食品之后的核心通脹率較一年前并未上升多少,。而且,未來兩年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增速預計將低于往常,,失業(yè)率也可能會攀升,,這都將有助于遏制薪酬水平的過快上升。美國的消費信心指數(shù)已降至28年來最低,,表明個人消費支出將下降,,而這將進一步推動企業(yè)削減開支和降低加薪幅度。 但在新興經濟體,,景象則截然不同,。由于食品在消費價格指數(shù)中所占比例較高,新興經濟體的通脹水平在以快得多的速度攀升,。并且,,這些地方的薪酬水平和核心通脹率也在加速上升。如今的新興經濟體和上世紀70年代的發(fā)達國家有著驚人的相似,。一些新興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將當前的通脹視為短期供應面沖擊,,認為沒有加息的必要。這些地方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幾乎是發(fā)達經濟體的3倍,。而且市場對通脹的預期也未能得到很好的疏導,,薪資-物價螺旋式上漲的風險依舊很大。
(肖瑩瑩編譯自5月30日英國《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