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為富豪固然不容易,,然而想要繼承并且擴張上一輩的財富,,繼承人們面臨的考驗并不比父輩們創(chuàng)業(yè)容易,。從自力更生到學習自我規(guī)劃,,尋找自己的財富增值方向,在歐美已經有一系列針對富家子女而開設的咨詢公司,,為了防止繼承人紛紛變成帕里斯·希爾頓,,富豪們一擲千金也在所不惜。 |
對身家上億的富翁而言,,什么是他們最擔心的事情,?答案或許不是破產,而是自己的子女成為第二個“壞女孩”帕里斯·希爾頓,。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說,,越來越多的歐美富人意識到,為防止自家孩子重演“豪門敗家女”故事,,必須讓他們在繼承巨額財富之前,,學會自己工作、掙錢,。一種專門教富家子女如何早當家的新行業(yè)也因此應運而生。
有錢也痛苦
約爾丹·羅思上小學時,,還不覺得自己和周圍同學有何不同,,盡管他家有管家,有專職司機每天接送他上學,。到少年時期,,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家里很有錢。 羅思說:“假期里,,人們通常會問‘你坐哪個航空公司的航班(旅游)’之類的問題,。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币驗樗母赣H有一架私人飛機,。 羅思的父親史蒂文·羅思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總裁,擁有資產13億美元,,是《福布斯》評出的全球富豪之一,。 如此優(yōu)越的家境,最初并未給羅思帶來幸福感,。大學畢業(yè)時,,羅思遭遇人生第一場因財富而生的“危機”�,!拔覜]有選擇參加工作,,”羅思回憶說:“如果我當時立志成為一名哲學教師并付諸行動,我想我會感覺好一些,。但我沒有,�,!边@讓他畢業(yè)后一直無所事事、萎靡度日,。 幸運的是,,羅思后來明白了自己掙錢的重要性。33歲的他如今是一家劇院的副總裁,。 富裕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研究領域專家,、美國心理學家蘇尼亞·盧塔爾認為,羅思的故事并非特例,。盧塔爾在對314名來自富裕家庭的15歲美國年輕人做調查后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中,有焦慮癥狀者的比率比美國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至9%,,而富家女孩出現(xiàn)抑郁癥狀的比率則高達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此外,這些富家孩子濫用毒品的比率也高于來自貧困家庭的同齡人,。 盧塔爾說,,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富家子女們通常“工作太少”,,導致他們缺乏責任感,,不夠獨立,也缺少對友誼和社會的了解,。
催生新行業(yè)
不少富翁如今也意識到財富可能對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擁有580億美元資產的微軟公司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曾表示,他將給自己的孩子一人只留1000萬美元,。當前身家620億美元的世界首富,、股神沃倫·巴菲特也說過,他將給孩子留下“足夠多的錢”,,“足夠”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這筆錢“不能太多”,不能多到讓孩子們一事無成,。 富翁們對未來繼承人的擔憂,,卻催生了一個新興行業(yè)。 《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在美國,、英國等發(fā)達國家,近年出現(xiàn)了一批由金融顧問,、房地產規(guī)劃師,、心理學專家等人設立的“新奇”咨詢機構。 譬如,“家庭財富聯(lián)盟”的業(yè)務是幫助巨富家庭為企業(yè)合理安置員工,;“親友解決方案”組織教富豪繼承人學會如何“公私分明”,,既別讓私人關系危害家族企業(yè),也別讓家族財富影響個人私交,;“意外之財協(xié)會”則告誡財富繼承人該如何妥善利用突然得到的巨額財富,。 報道說,僅十年前,,這些“財富顧問”機構還都不存在,。它們有一個共同目的,即專為富家子女提供咨詢和幫助,,協(xié)助他們續(xù)寫父輩輝煌,。
自力更生
那么,如何把自力更生的觀點灌輸給那些像帕里斯·希爾頓一樣,,花父母的錢“連賬單都不看一眼”的年輕人,?“財富顧問”們的回答很簡單:讓你的孩子工作、做家務或在暑期打工,,同時控制零花錢,。 美國百仕通集團創(chuàng)始人彼得·彼得森之女霍莉·彼得森很贊成這一方法,因為她自己就得益于此,。 霍莉說:“你的父親為你買房子,、買衣服嗎?我父親沒有這樣做,。因此,我不得不自己工作,�,!彼髮W畢業(yè)后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部做研究員,一年掙3萬美元,。而她父親至少擁有凈資產25億美元,,當時卻只給她每個月600美元零花錢。 她說,,她20多歲時和父親大吵一架,,原因是她想多要點零花錢,而父親不給,�,!捌鋵嵲谖覀兂臣艿淖詈�30秒時間內,他就已經通過存款利息掙到了我所要求的那么多錢,,”霍莉說:“他那時告訴我,,‘我能給你的最大財富就是獨立�,!�20年后,,我不得不承認,,他是對的�,!� 自力更生,,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卻也可能來得更幸福,。為富豪提供服務的咨詢師湯米·加拉格爾說,,父母總希望孩子成功路上少遇挫折,但他們的幫助有時可能“剝奪”孩子成功的機會,。 “當你有了孩子,,而他決定做些什么的時候,你會準備以任何方式幫助他們,,”加拉格爾說,,“有意思的是,我的同事們總是說‘我人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當我跌倒了,,我能再站起來,。’這就是一些家長從孩子身上奪走的東西,,我們往往不讓孩子跌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