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北方邦亞格拉城郊,,泰姬陵后的一條街道上,,人來人往,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汽油味和花香,。在陣陣吆喝叫賣聲中,,拐進一條狹窄的胡同,走入一個庭院,,拾級而上一段破敗不堪的木樓梯,。一名光著腳、披著紅色沙麗的婦女打開門,,她身后就是明亮,、光潔的藝術畫廊…… 這是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記者史蒂文·亨利·馬多夫走訪印度藝術畫廊后的一段描述。他指出,,近年來,,隨著印度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印度藝術品市場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作品交易火
馬多夫參觀完藝術畫廊后感慨,,這里與英國倫敦藝術界人士聚居地切爾西的任何一座藝術畫廊無異。屋外的嘈雜破敗,,屋內(nèi)的光潔明亮,,“這種對比并非刻意制造的異國情調(diào),這就是新印度”,。 畫廊老板烏沙·米昌達尼說:“我們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國度,,我們有數(shù)不清的寶藏。近一年半來,,經(jīng)濟的繁榮使眾多藝術品得以出售,,而且價格出人意料地高,。”的確,,自2002年以來,,印度藝術品價格增長了10倍,僅過去兩年間就接近翻了一番,。 印度當代藝術在世界拍賣場上的轉折點,,要算畫家塔伊布·梅赫塔的兩幅作品:《牛魔》和《慶典》。 在2002年9月佳士得的拍賣會上,,《慶典》拍出31.7萬美元的高價,,成為首幅拍價高于10萬美元的印度當代繪畫作品,令世人對印度當代藝術刮目相看,。而《牛魔》則在2005年9月紐約舉行的一次拍賣會中拍得近160萬美元,。 佳士得拍賣行對印度藝術品市場滿懷信心。該行1995年首次在倫敦拍賣印度當代藝術作品,,第二年起在紐約舉行獨立拍賣會,,每年兩次。2006年開始,,佳士得在香港拍賣印巴作品,,并增設阿聯(lián)酋迪拜拍場。在迪拜拍賣會上,,成交價位居前10位的拍品中,,有9件來自印度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而成交價最高的也是印度作品,。佳士得的印度現(xiàn)當代作品全球銷售額,,由2000年秋季的65萬美元,猛增至去年的4200萬美元,,增幅相當可觀,。 市場上,印度當代藝術家阿圖爾·多迪亞,、蘇博德·古普塔的作品頗受歡迎,,每件作品的價格都達到數(shù)十萬美元。而老一代著名畫家,,譬如馬克布勒·菲達·侯賽因和F·N·蘇扎的作品,,其拍賣價更逾百萬美元。這樣的價格在西方畫家中也不常見,,更何況是在一個擁有11億人口,、人均年收入約820美元的國家。
市場效應強
印度藝術品最初受到關注,是因為一批移居海外,、收入日漸豐裕的印度裔人士,,他們視藝術品投資為回饋國家的一種行為,進而帶動起上世紀90年代以印度企業(yè)家為主導的藝術品投資熱,。 有人形容,,如今的印度藝術品市場是“一個新西部,一股淘金潮”,。英國權威藝術雜志《藝術評論》主編馬克·萊堡說,,印度當代藝術的價格相對便宜,升值空間亦較大,。因此,,印度藝術作品引來眾多經(jīng)銷商和藏家追捧。 盡管印度政府通過向藝術品交易征收稅款,,阻撓了部分投機者的腳步,,但印度藝術品還是火暴全球藝術品市場,以此為主題的展覽會和拍賣會你方唱罷我登場,,僅今年10月開始的幾個星期內(nèi),就有至少七場大型印度當代藝術作品展分別在意大利,、瑞士和美國舉行,。 隨著印度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印度國內(nèi)藝術畫廊也越來越多,,而一些原有畫廊則在收獲幾桶金后重新裝修或在其他城市開分店,,擴大規(guī)模,搶占市場,。 在首都新德里,,畫廊空間、瓦德拉藝術畫廊,、塔爾瓦畫廊是公認的一流藝術畫廊,。而排名第四位的自然莫特則被很多人視為印度當代藝術作品的優(yōu)秀畫廊。自然莫特最近在德里開了第二家畫廊,,還與美國紐約的合作伙伴聯(lián)手,,在加爾各答開辦了第三家店。 印度第二大城市孟買的情況也類似,。菩提藝術,、旁觀者畫廊、項目88等藝術畫廊紛紛面世,。其中,,菩提藝術除了在德里有一家分店外,還將生意范圍拓展到紐約和新加坡。
連鎖反應多
印度藝術品的火暴,,為全球藝術品市場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正如印度藝術顧問賈伊·達納尼所說,人們開始接觸整個印度藝術世界,,創(chuàng)辦藝術學校,、建設博物館。 孟買一名年輕的表演藝術家尼基爾·喬普拉曾經(jīng)抱怨:“我不敢相信,,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多億人口的國家,,竟然沒有一兩所像樣的藝術學校,沒有當代藝術博物館,,沒有藝術基金,,報紙上沒有藝術評論,只有一家嚴肅的藝術雜志……總而言之,,完全沒有基礎設施,。” 如今,,這些情況正在逐步改善中,。加爾各答計劃修建一座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一名收藏家將在新德里開設德維藝術基金,,用于陳列他的收藏,、舉辦展覽、組織講座,、交流會等活動,;新德里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已經(jīng)開設了藝術和審美學院;一些介紹印度藝術,、在線拍賣的網(wǎng)站也應運而生,。 難怪自然莫特的老板彼得·納吉覺得,印度藝術正在經(jīng)歷“長痘的青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