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多次被國資委要求降薪的中國移動,,在今年接到了新一輪的降薪指令,。今年起,,中國移動從集團層面到所有地方分公司,,將統(tǒng)一對員工降薪,。部分中國移動內(nèi)部員工透露,,“應國資委要求”,,此次中國移動的降薪計劃將按照“薪酬連降5年,,每年遞減10%”的原則執(zhí)行,具體操作辦法由各地分公司自行掌握,。(2月24日《每日經(jīng)濟新聞》)
中國移動降薪計劃真實性雖然尚未得到國資委證實,,但在“降本增效”的主導思想下,中移動已在2004年,、2007年先后接到兩輪降薪指令,,此番降薪計劃無論在頻率上還是在時機上,屬實的可能性都很大,。不過,,對于此類國資委要求下的國企自主降薪,“全民股東”們向來都是不看好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是被屢試不爽,。 通常的做法是,國資委要求降薪,,國企就采取“外降內(nèi)補”的對策,。誠如中移動某分公司中層所言,“我們被降薪都降習慣了,,之前幾年其實到最后拿到手的薪酬變化也不大”,;那么,,這一次真的會有更大的力度嗎,?也許,“薪酬連降5年,,每年遞減10%”的降薪令,,間接透露的唯一真實信息就是:中移動正式工(底層非正式工除外)薪酬確實不合理得頗為離譜。 這就又要回到那個國企巨額利潤被親近者分食的老話題了,。我們知道,,在國企利潤惠及全民仍舊只是奢望的當下,,“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投資原則,,異化成了“全民投資,,親近者受益”的怪異現(xiàn)狀。國企高管身份不清,,既是政府官員,,卻又拿著華爾街的高薪;政府部門要求他們“廉潔從業(yè)”,,可在自定薪酬模式下,,誰不想多拿誰才犯傻。 國企高管薪酬高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底氣就是國企特能賺錢,,錢賺的越多自然分的越多。關鍵是,,國企手握私企不可企及的資源性利潤以及壟斷性利潤,,屢屢在“全球最能賺錢企業(y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上繳國家的利潤比例又少若鴻毛,,高管們不滋生集體自肥心態(tài)才怪,。只要國企依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無論你國資委怎樣要求降薪,,最終也不過是一句空話,,充其量只是“換個名義發(fā)錢”而已。 真正要使收入分配更為合理,,彌補壟斷國企與其他行業(yè)之間的薪酬差距,,首先必須剝離壟斷國企享有的種種“政策性特權(quán)”,使之成為和其他企業(yè)平等的“裸企”,。打破壟斷之類,,雖然說的已經(jīng)太濫,但還是不能不提的,;更為實際的提法則是,,應讓國企“吐”出更多利潤,從國企巨額利潤中拿出更大部分來充實公共財政,,讓廣大民眾尤其是低收入者分享到國有資本的收益,。具體到中移動,對公眾而言,,相比于虛無縹緲的內(nèi)部降薪,,資費降低才更為可行。 “降薪不如降費”,,是公眾基于對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理解而得出的樸素認識:只有將不合理的通信資費降低到合理的水平,,電信巨頭利潤不再那么巨額,,市場規(guī)律作用下的真正降薪才會出現(xiàn);否則,,一邊依舊是高昂資費下的巨額利潤,,一邊卻是“薪酬連降5年,每年遞減10%”的降薪令,,顯然不會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效果,。 “降薪不如降費”,還是理性倒推之下的合理公眾訴求:從國資委的降薪令,,可以倒推出國企高管薪酬不合理幅度之大,;而從高管薪酬不合理幅度之大,又可以進一步倒推出國企利潤不合理幅度之大,;進而最終倒推出降低資費標準的合理公眾訴求,。當然,降費指令非但不在國資委職責范圍之內(nèi),,也與其部門利益根本沖突,,不可能由國資委來做出;那么,,又該由誰來做這件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