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為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窗口期,,市場普通預期按照現(xiàn)行的成品油價格管理辦法,,月底國內油價下調的可能性極高。大宗商品綜合服務提供商易貿資訊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9月23日,布倫特,、迪拜,、辛塔加三地原油加權連續(xù)22個工作日的移動平均價格跌幅已經(jīng)達4.64%。按照發(fā)改委頒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9月27日《新京報》)
猶記上一次的油價調整窗口期,,被人們預測為8月27日零時漲價,。但油價并未按人的預期而漲,而是發(fā)改委下文給人吃了物價不漲的定心丸,�,?墒牵潭處滋爝^后,,成品油卻突然而漲,,市場和公眾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以至于油價不論漲跌,,市場上都彌漫著一股焦慮情緒,。從而使全民陷入了一種競猜游戲,。 又到理論調價期,人們這次猜測的是何時下調,。因為按照上一次調價9月1日計算,,9月30日是理論上的調價時間窗口。由于油價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月底國際油價跌幅擊穿4%,,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調可能性很大。更重要的,,由于正好適逢國慶,,公眾對于降價有更大的期許,希望在國慶,、中秋“雙節(jié)”之際收到成品油降價的大“禮包”,。 過去的幾個月,國內成品油價已經(jīng)歷了6次調整,,其中4次上調,,2次下調。最近的一次是9月初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調,,使國內成品油價格躍上6元大關,。每次價格調整,無論漲還是降,,都會引發(fā)一片的輿論狂潮,,公眾總是要有許多的話要講。以輿論不斷拿美國油價和中國油價對比的情況看,,公眾對于中國成品油價格還是不滿意的,,而有關方面對美國油價低于中國的解釋也未能釋疑解惑。盡管如此,,公眾還是認可了年初確定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因為在發(fā)改委、兩大油企和消費者的三方博弈中,,公眾認為這一機制雖然屬于次優(yōu),,但畢竟和市場的脈搏實現(xiàn)了基本共振,而且漲價信息公開透明,,公眾也就將這一機制看作了審視中國成品油價格走勢的權威和官方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這個機制,,兩大油企也有話要說,。比如此前媒體就報道中石化方面認為這一機制過于透明,容易造成囤油現(xiàn)象,。雖然后來中石化負責人對此予以否認,,但也說明油企對這一機制并非完全認可,。在此語境下,可以說發(fā)改委的日子并不好受,,即受來自油企哭窮的壓力,,又害怕民意的不滿。 不過,,既然有了成品油定價機制,,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這一市場機制去運行。譬如這次,,發(fā)改委即可按照“4%,、22日”這兩個硬杠杠去調整油價,如此才能化解民生焦慮,,才能讓民眾對市場和定價機制充滿信心,。如果說每次調價,都會推遲幾天,,就會模糊了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有效性,。不僅無助于緩釋民意情緒,,反而會讓消費者覺得,,權力依然大于市場。以后,,這個所謂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也就變成了雞肋,。更為擔憂的是,這個機制的一次失效,,以后的調整也就失去了意義,。 因此,嚴格按照機制規(guī)定該調則調,,才能取信民眾,、順應市場,才能消除民主的焦慮情緒,。至于這一定價機制的不太健全的地方,,可以用其他的辦法去彌補。但不管如何,,定下來的制度一定要執(zhí)行,,現(xiàn)有的機制一定要落實,唯此才能形成符合制度規(guī)則的成品油市場,。而市場規(guī)則的驗證,,則要靠透明公開的手段,由消費者自己來評判,。 如果說消費者按照規(guī)則推斷的市場結果得不到驗證,,上下而上的民生焦慮不僅失去對公權的信任,,也喪失了對市場的信心。 |